第二十一期 101年11月

【專題論述】


大學圖書館學習區的建築環境(演講內容摘要)
我在臺大學開的日子
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
從全球化與在地化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角色
不只是一座美術館
【服務與推廣】
簡吉資料展
多媒體中心影展活動一百年回顧 
全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啟用推廣活動紀實
「關懷失智‧情深憶重」圖書影片展及電影欣賞座談活動紀實
成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一百年視聽資料推廣紀實
 
 
【館務紀要】
退休感言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回顧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大事記
 
 
 
   

 

我在臺大學開的日子



王昕馨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問題三】:

1. 在管理上是否由教務處負責,圖書館沒有介入管理嗎?

2. 開放時間有無限制?

3. 學生使用是當場申請還是預約申請?

4. 在使用上有無人數的限制?

答:

1. 主要是由教務處的教學發展中心進行規劃、設置及管理。一開始是教學發展中心想要建置一個學習開放空間,因此在校園內積極尋找場地,而當圖書館有場地需要改建時,教學發展中心就很熱心地向圖書館接洽,後來也就全權負責規劃設計與建置管理。圖書館只提供一些簡單的行政支援,像是空調、冷氣、採光等,圖書館只介入屬於庶務上的管理,其他部份都是教學發展中心負責辦理的。

2. 開放時間:目前是儘量和圖書館一致,才不會讓學生混淆。開放時間主要是週一至週五,8:00AM-10:00PM;週六和週日是10:00AM-5:00PM。有許多學生建議是否可以24小時開放,但是這個部份還在評估中,因為在管理上會較為複雜,而晚上開放學習開放空間也有安全上的顧慮,加上管理人力有限。目前主要管理者只有一人,要管理開放空間,又要管理課業輔導部份的業務,所以如果改成24小時,人力上真的會有困難。在國外大學因是整合性的空間,所以他們有很多人力。如果你們建置學習開放空間時已經與其他單位合作,人力也充裕的情形下,或許可以開放24小時。

3. 開放空間的入口處有放置一個刷卡機,學生可以憑臺大或是北二區的證件刷卡入館。目前不需要預約,只要刷卡就可以進去。

4. 目前只有限制讀書會的使用人數和時間,因為會議室只有一間,所以無法讓讀書會從早用到晚,這樣會變成館內的空間都被他們佔據了。讀書會一般以3小時為限,其餘的討論空間並沒有特別的人數或時間限制,因為學生通常有課,加上不允許在內飲食,所以學生們大約討論2-3小時就會離開。所以使用的學生流動還滿快的,無需特別預約。

【問題四】:

1. 學習開放空間應該以學習活動為主,不知道臺大學習開放空間對於學生在裡面的行為容忍的尺度為何?例如在裡面睡覺或是玩牌,會有糾正嗎?或是可以任由他們在裡面放鬆?

2. 既然你們的學習開放空間有這麼好的成效,像是入館人數增加很多,但是就學習成效是否有進行評估?真的因為這個空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嗎?

3. 是否允許學生在裡面玩牌或是打電動?

答:

1. 館內有發生過有學生躺著睡覺,教學發展中心認為這種行為是必須要管理和制止。但若學生睡覺可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我們會請櫃檯學生去關心他們並瞭解情形,例如:「同學你好,你身體不舒服嗎?因為我們這個地方是不可以睡覺的...」,會先瞭解學生的需求。

  之前曾經發生過女學生因生理期,整個人非常不舒服幾乎快要昏倒了,當她看到學習開放空間時,非常高興地去長沙發休息,但是因為當天櫃檯學生是男生,他不瞭解這個情形,因此他向女同學說現在已經5點了,你一定要離開,不能在這裡。這時候女同學臉色慘白,很難過的離開。後來這位女同學就到校務建言系統留言,認為空間管理者為什麼如此沒有人性。當然每個學校的準則不一樣,但是還是要有人性化的管理。臺大採取的方式是以關懷的方式先瞭解為甚麼這個學生會在這裡睡覺或是會有這樣的舉止,清楚了他的動機後再來評估是否要介入。

2. 學習開放空間裡面推行很多學習活動,主要評估成效有有質化和量化兩個面向。量化比較容易做,學生接受小老師的輔導之後,我們會請學生填寫一張滿意度調查問卷,以瞭解學生是否有得到收穫,是否覺得滿意?平均滿意度都是超過4.5分,所以從量化可看出學生們覺得這個輔導是受益良多的。

  至於質化部份的成效評估,例如有學生寫信到教學發展中心,感謝某一位小老師非常熱心地教導他,讓他的微積分進步很多。這是屬於文字的部份,也是另一個評估標準。到底學生從中得到甚麼?之前本中心副組長有進行訪談,隨機找了10個課輔小老師和10個校內不同科系的學生,利用訪談的方式,請問他們關於小老師制度的感想以及有何建議?然後把整個訪談資料整理成逐字稿進行分析,這也是評估成效的方式之一。

3. 我們不允許打電動和玩牌的活動,因為在學習開放空間主要是進行有關學習的討論。玩牌及打電動和學習是無關的,臺大會根據管理辦法向學生說明這些娛樂性活動是不行的。但有一項是很模糊的,就是社團活動。如果是在裡面討論社團活動,是非常難管理的。因為學生會說他們要討論社團的籌備或相關活動,而社團又是大學生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管理員就會視當時狀況,看看當時館內是否還有空間,但是如果館內有很多人,而且館外還有人在排隊,就會請他們到活動中心或其他地方討論社團活動。

【問題五】:

1. 剛剛有提到課輔老師是20-25位左右,這是固定的編制嗎?如果少於這個數量就會再找人遞補嗎?

2. 課輔部份是否有每個月被諮詢的數量及比例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的。

答:課輔小老師主要是20-25位,這個數量是管理員運作大約3年的心得。就是臺大學生需要修多少課,因為課程,才會去決定需要多少位小老師,以及這些小老師需要排多少課。

  臺大的課輔做得滿成功的,一年大約有一千的使用人數。之前有其他大學來詢問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次,因為他們學校大約一個月只有20位諮詢人數。當時與他們分享了如何宣傳、如何做。我們也利用問卷瞭解學生需要哪些學科,教學發展中心再針對學生需要的學科開課,這樣當然就會有學生來諮詢。但是後來其他單位反應他們照臺大的方式去進行,可是成效還是不好。因為每個學校有不同的特質,臺大是屬於綜合性大學,學生也非常活潑、聰明、喜歡討論。這些參加課輔的學生並不全然都是成績不好,而是他們希望在這個學科上的表現能更好,而小老師就像學伴一樣,是一個可以互相討論的對象。

  不是每一個學校學生的風格都是這樣,可能大家要去思考你們學校學生的特質是甚麼?要瞭解他們的特質及需求,有些學校的學系大部份是理工學科,習慣單獨待在研究室或是宿舍的人較多,如果要他們前來諮詢小間與剛認識的人面對面一個小時,他會很害怕、彆扭,不知該如何問問題。其他學校經過與臺大討論後,建置了「線上課輔系統」,就是學生可以透過上網的方式詢問課業問題,而不需要到諮詢小間。駐點在學習開放空間的小老師則透過計網中心設置的平台看到彼此。如此較內向文靜的學生就可以不需要走出去,在家裡也可以問問題。

  雖然每個學校在課輔行政方面的做法差不多,但因為每個學校的特質、風氣不一樣,所以成效也會不同。像政大的課輔人數一年大約500-2,000人,政大的學生活潑也喜愛討論,其開放輔導的課程也很有彈性,例如有些原本沒開設的課程,到期中考時就會增加,會針對學生的需求立即調整,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

【問題六】:有關預算問題

答:定位是很重要的,一開始需考量學習開放空間的性質,以及預期要推廣哪些學習活動,經費就會與我們所設定的定位相關。如果你們不需要甚麼學習活動,只需要擺幾張桌子、幾張沙發,以及一些硬體設備而已,或許建置完成加上設計也許只需40-50萬元,但如果是像臺大一樣需要推動相關學習活動,這時負責行銷宣傳的人事壓力就會很大。當時因有5年500億的計劃經費,教育部希望每個大學可以進行與卓越教學相關的項目,所以當時主任身負重要的使命,就是必須把「討論」這個概念成功地引進國內來。其目的是很強烈及明確的,而且要做前導者的工作,所以當初預算大多花在促進學習等活動上。要請各位去認真地思考你們的定位,定位還是最重要的。

【問題七】:

1. 可以去參觀貴校學習開放空間嗎?

2. 學習開放空間硬體的規劃過程?

答:

1. 如果要來我們學校參訪是非常容易,臺大是很開放的。貴單位可以與教學發展中心負責的張如瑩小姐接洽。

2. 臺大剛開始也是生手,所以難免會有疏漏的地方。但是因有第一次的經驗,所以在建置第二學習開放空間時,我們已經把會發生的問題先列出來,所以各位可以把這份講義,尤其是講義內有提到的問題,一定要註記下來。至於像隔音設備,主責單位要先考慮好並與設計師溝通,這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像空調部份可能是總務處負責的,所以需要跨單位溝通協調,同時也要和設計師討論這個部份。例如我們先讓設計師瞭解因為空間是在地下室,所以空調和採光是很重要的,事先徵詢他們的專業,以尋求改善、解決的方法。可以與設計師溝通的問題就先和設計師談好,如果需要跨部門協調的就要做更多的努力。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