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

王春香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典藏組主任
壹、建置緣由與目標
中興大學興閱坊緣起於2008年圖書館前任詹麗萍館長的一個構思,從2009年的概念發想、計畫書的撰寫、施工到2010年8月的正式開放使用,大約費時近兩年的時間。
從學習共享空間的文獻中,歐美國家早在1990年代就有這樣的概念,付諸實際建置至今也已有一定成熟度,遠先於亞洲國家,臺灣則是從2005年師大的SMILE學習共享空間開始至今,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發想的成果。2009年前任詹館長深感大學生在校園的學習資源環境是顯得缺乏的,而學生的學習行為一直在改變,學生們越來越喜歡隨身帶著筆記型電腦,所謂的網路世代學生的特徵越來越明顯,與早期學生的學習型態是不一樣的,因此引發改變圖書館服務運作的想法,重視大學生之學習發展及需求,期達到下列目標:
1. 期待達到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2. 結合教務處學習諮詢服務,提升學生學習效益。
3. 提供輕鬆自由的討論空間,鼓勵學生協作學習,增進社交互動及合作精神。
4. 營造創意的學習環境,提昇學生競爭力。
貳、工作團隊建立
前任詹館長在2008年已蘊釀學習共享空間概念如何引入興大圖書館的思量,其實當初也已有一些大學圖書館都有這樣的空間建置,終於在2009年初,請館內3位年輕且具創新思維的同仁進行國内外相關文獻研究與實地觀摩他校經驗,並進行初步規劃與撰寫計畫書。到2009年中旬成立執行小組,由館長擔任會議主席,依任務召集相關人員開會討論,同時執行小組與設計師密集開會進行空間設計稿的討論與協調。並由館長擔任會議主席,定期召開會議追蹤工程進度與交換意見,成員包括總務處、設計廠商、施工廠商及圖書館相關人員。2010年3月主管會報決議由典藏組管理興閱坊,成立興閱坊管理小組,進行管理與服務規劃,並以任務編制方式籌組興閱坊落成典禮活動小組進行相關活動規劃。
參、構想、設計及施工
2009年,聘請一位設計師進行規劃,從規劃到設計需要大量的溝通,透過不斷的溝通討論,使其了解圖書館對於該空間所欲達到的意象及功能。2010年1月15日興閱坊施工,施工期間投身在其中的有總務處人員、設計廠商及館方相關人員。由於本館在2005年有一次重建,因此本次工程也請有建館經驗的組長一起參與討論。整個施工時間是2010年1月至5月,在3月時工作小組開始召集討論硬體工程完成後如何進行管理、提供服務項目、開放時間及推動方式等等,有許多工作要規劃,因此當下討論通過由典藏組來負責共享空間的管理規劃。由於典藏組人力太單薄,因此也加入其他組的人員,一起把軟體資源建構起來,並於5月完成硬體施工。由於這工程花費鉅資,來自全校師生開放的催聲,原考量在開學日開放,改而加緊趕工,緊急調整先於6月9日辦理落成典禮,8月正式開放使用。
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提供學習場所、一般圖書館服務、高科技網路環境、各種常用應用媒體、協同學習空間、整合式環境,是跨單位的組合服務。這個以圖書館為中心、以學習者的觀念提供服務的作法,是圖書館界的趨勢。本館基於此概念著手進行規劃建置興閱坊。
興閱坊起初的空間構想是重新規劃圖書館地下室1樓自習室(圖一),使其轉型成提供多功能的學習服務。自習室佔地400多坪,提供很多閱覽席位,當初對此空間功能的重新調整,經過一番的討論及掙扎,由於學習共享空間耗費非常龐大,要順利向學校爭取到經費,需要一個周詳的構想來支持。這地下室空間已具備獨立性且尚未經過特別裝潢,而若以圖書館一樓至六樓的閱覽區進行改造,牽涉到的層面更廣,會調整到別的現有空間,還有管理的問題;此外,一個獨立的空間比較容易將一個設計意象整體呈現,較能彰顯其功能與成效。因此,評估考量後決定以原有的自習室進行改造,當然隨後也有自習空間的問題要解決。稍後說明於下。
 圖一 昔日自習室 |
關於設計意象,起初的概念是與母機構中興大學有一些連結。中興大學是以農起家,具有歷史悠久的農業資源,因此我們以森林農場的概念出發進行設計,以農場/森林為外觀設計主題,包含學習共享空間的功能、營造自由開放的討論空間、鼓勵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發展各項綜合能力、結合校內學習諮詢活動、鼓勵學生發表學習成果及兼具休閒與娛樂功能。
地下室空間改造後,仍保留自習室的功能,目前有160個席位,圖二可看到的是樹的意象之隔間設計,圖三的自習室天花板是一根樹幹的延伸概念,圖四的廻廊走進來是自習室,走過去就是興閱坊,它的設計也是有樹的意象,下面放了些石頭,有大自然的感覺,以朝向環境的綠化方向規劃。此外,圖五自習室的外面,我們也希望作意象的結合,本來這空間沒經過改造前較不美觀,加上一些木板的圍籬,種一些花,整個環境給人的感受就大不同,不過這都需要投入人力來維護。
 圖二 興閱坊隔間 |
|
 圖四 迴廊 |
 圖三 自習室樹幹延伸意象 |
|
 圖五 自習室席位窗位 |
興閱坊自2010年1月開始施工,進行空調、木地板及各設備的鋪線等(圖六、圖七)。由於是自習室改造工程,在施工期間自習室關閉的配套措施非常重要,原先容納400多人的自習座位,替代空間要在哪裡?我們考量到施工期間如何避開高使用率的期中、期末考時間,務必要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此外,施工中,原先的400多張木椅及100多張木桌要放到哪裡?我們也思考是否轉移成別的用途?林林總總的細節,還有空間的標示導引、平面圖修改、逃生路線重新規劃等。
此外,電腦桌椅的安排、監視器位置、電話線、電源與資訊插座設計,與廠商的溝通也需學會畫工程簡圖。比如,興閱坊的愛學區,我們提供電腦及軟體給學生作數位學習、寫作業等,其中分成四區,數位學習區座位的考量,是單座位單電腦,而多媒體區或資料檢索區,因為學生們要進行討論,則設計成雙座位或多座位,種種的設計細節都要考量到學生們的使用習慣、使用心理及使用行為。另外,關於門禁設備位置與進出設計,原本我們為節省經費,考慮只做一個門禁,進去是自習室區及興閱坊,但由於二個空間開放時間不同,可使用對象也不一樣,因此這作法作罷,最後是採取同一個系統各自獨立的門禁設備(圖八)。
施工期間也與家具廠商有密切的往來連繫,比如愛學區的電腦桌椅,為要提供讀者更輕鬆順暢、無壓力舒適的電腦桌椅座位,我們也進行多面向的討論。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