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

王春香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典藏組主任
伍、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一、建置經費的籌措與營運經費的維持
興閱坊自推出以來,從進館人次可得知廣受學生的歡迎,不過在整個建置的過程,一路走來確實蠻艱辛的。最棘手的是經費問題,沒有錢做不了事,前任詹館長極力說服校長及學校相關單位才促成此事,建築加設備約花費一千多萬,包括施工階段的設計與工程費、設備費以及落成後的空間與設備的維護費、人事費與推廣費用。設計工程繁細,包括桌椅、家具、設施等挑選安排設計,整個環境空間要呈現出科技感的理念,跳脫傳統圖書館嚴肅的格調,各家具擺設轉而呈現活潑俐落感。關於人事費,興閱坊在建置時需要專置一人統籌所有事及整個流程,從圖書期刊的選擇、進館時間、分編及上架陳列,需要與採編組及期刊組溝通合作協調。電腦因使用量大,損壞狀況不少,維修費的投入不在話下,櫃台管理人力也不可少。此外,推廣活動也需要經費的投注。
二、取得館內同仁共識
前任詹館長也曾思量,學習開放空間的構想及實踐是否會造成同仁工作量增加,因館長先找館長室的同仁主責,並從其他組中協調二位年輕同仁,一起先進行研究討論,慢慢規劃,漸漸的將規劃雛型建立起來。2010年1月開始施工,到3月將後續管理問題確認,施工前整個構思設計很耗人力,啟用後的管理維護,更需要人力。此外,跨組合作協調問題,營運中軟性讀物如何更快速上架,從選書、採購、給登錄號、分編及進WebPac,須花一定的時程。由於各自手邊還有其它業務在進行,原本館員持抗拒心態,覺得不可能在兩週內讓新書上架到興閱坊,經過溝通後,決定新進資料先登財產給登錄號,不做分類編目,先直接上到興閱坊的陳列架,且暫時不進WebPac,改以書目清單呈現在網頁替代,在興閱坊陳列一段時間後再入館藏,由採編組進行分編。此外,休閒期刊採購複本或轉移館藏地,當初在管理規劃時,也與期刊組進行溝通協調,與館內同仁建立共識。
三、校內單位的認同
整個學習開放空間的建置,當初在向學校爭取經費時就歷經許多困難,學校答應投入龐大的經費後,緊接著是追問實際效益為何?開放至今,興閱坊的成效很好,教務處招生組主動向我們要相關照片,放在100年招生簡章及各海報上(圖十八),此外,也成了校內單位貴賓參訪必走行程,稱讚本校有個很先進的學習空間,提供學生在此輕鬆自由討論;還有學校各項評鑑中,這項建設也成了重要績效展現。一路走來,從學校各方負面聲音,到如今的良好績效的指標之一,可說是苦盡甘來。
四、學生的支持與參與
至於如何得到學生的支持與參與,面對一個新服務新作法,師生反應是害怕、不能接受,學生不滿為何無故把自習空間拆掉一半,投書給校長以示抗議。從2010年1至5月施工期間,常質疑何時才能開放。開放後,關於飲食問題,“知識吧”不同於其它區,是允許讀者帶飲料入館的,旁邊原先設計有一個咖啡吧檯,但客群有限,不足以吸引廠商前來開張,我們也想過與隔壁輕食店家接洽,是否同意提供學生點餐送至“知識吧”來,他們基於清潔整理的考慮也未能合作,因此咖啡吧檯至今未運作。不過,平日透過推廣活動,會運用這個空間, 如“「書香、花香、咖啡香」世界閱讀日推廣活動”,學生反應良好。
圖書館費盡心力大刀闊斧建置學習開放空間,無非是能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是基於身為大學圖書館提供自由討論學習空間的使命。關於傳統自習空間不夠的問題,圖書館也沒有忽略此需求,在施工期間,週末延長開放總館一、二樓,將人潮引到總館,期中、期末考期間每日即開放總館一、二樓,另外也請廠商製作3D空間示意圖放在網路及進館入口,讓師生隨時了解工程進度。在建置過程也思量到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透過提供學生參與製作簡介、學習開放空間命名、盆栽認養及辦理推廣活動,請漫畫社的學生以興閱坊為主題,介紹學校的學習空間,網路命名票選(興悅坊、愛學區、思風⋯)以及陳列學生的陶瓷作品等。
 圖十七 推廣活動剪影二 |
五、設備維護不易
興閱坊約有四十幾台電腦並附有耳機,不是因為設備不佳,而是由於不當使用習慣及高使用率,損壞率非常高,平時服務櫃台有工讀生值台,並請資訊組同仁訓練工讀同學解決簡易常見故障問題(如電線脫落螢幕突然不見),寫成電腦問題書面教戰手冊方便傳承,並盼望在第一時間由工讀生解決讀者的問題,不必等資訊組同仁前來處理。另一個面臨的問題是白色桌椅增加設計感但清潔不易,再加上有學生反應椅子太硬,坐起來不是很舒服。基於此,為解決這二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再思考改善的作法,如椅子裹上沙發墊或放抱枕,雖然看似小事,還是得花心思來做。
六、學生學習習慣不易改變
透過讀者問卷調查,我們檢視興閱坊的運作實際成效,從中了解學生的使用行為。在2010年8月進行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使用目的是看休閒圖書雜誌或資訊檢索,似乎與圖書館原本設想的功能有差距,我們揣測應是學習開放空間剛成立不久,尚未顯出功能。果然,2011年1月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時,學生使用目的,依序為與同學討論、閱讀新書、寫報告或列印、資訊檢索及學習諮詢室做小組討論,發揮了共享空間的學習理念。
這中間的變化,似乎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2010年8月我們發現到館使用的學生,還是噤若含蟬,不敢出聲,仍受限於傳統圖書館安靜氛圍的刻板印象。我們覺得到處貼“可以出聲”的標示來宣導出聲好像也不太合適,於是透過推廣活動製造開放討論風氣,如將圖書館每週針對館員的Engl ish Club移到興閱坊的“知識吧”進行,在當中製造點聲音,打破學生在館內不敢出聲的習慣,每週館員都會在“知識吧”上英文會話課,慢慢地看到思風區的學生們也開始有一些討論聲。
接著透過“「書香、花香、咖啡香」世界閱讀日推廣活動”示範在這空間是可以自在喝飲料的。所以看得出來學習開放的實體空間是建好了,但學生的行動似乎未跟上,因此,我們透過許多推廣活動來引發誘導學生使用這自由舒適的討論空間。如在“知識吧”辦理韓語俱樂部,邀請新生代作家來發表練習室分享,學生的學習行為漸漸改變,開放一年後達到我們所預期的目標。興閱坊的使用人次每月都持續在成長,特別在2011年11~12月學校頂尖計劃的挹助下,興閱坊推出一連串的推廣活動,每月使用人次高達二萬人,從2010年8月開放使用到2011年12月使用人次成長約11倍。關於讀者滿意度問卷調查,2011年8月調查顯示同學們對興閱坊還算接受,但停留在傳統圖書館功能;2011年1月調查對興閱坊的使用再予以肯定,讀者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變。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接受並喜歡,進而對興閱坊期待更多,如增加電腦量(含筆電)、座椅的舒適度、設置飲料吧檯及空間加大如總圖書館,需求非常多元。
陸、展望未來
持續辦理推廣活動提升使用率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其次,持續進行使用者意見調查,不斷的了解學生的需求,作為管理與決策參考依據。再者,強化軟體操作與應用教學,雖然學生對此需求沒有很大,但如同興閱坊的建置理念,圖書館必須秉持大學圖書館支援學術研究的使命,具備遠見提供新服務,使學生能邁入更寬闊的視野。
接著,永續經營再省思-定位、經費及再造。興閱坊建置完成時,常有圖書館同道來訪參觀,他們也問到興閱坊為何沒有參考服務,對於研究生的服務,是否添購高級軟體提供使用(如SPSS)等。規劃初期,我們思考到在學校中研究生的使用資源原本就比較多,如研究小間及各系所提供的軟體資源等,所以學習開放空間的服務對象設定在大學生,我們的使用族群百分之八十是大學部學生,研究生很少。不過往後的定位,可以再思考是否擴及對研究生的服務,或者將需求放入第二期空間工程(如臺大)。
綜觀整個工程,從一開始前任詹館長的發想,到實際付諸實踐,我們的同仁投入很多心思,未來在執行新服務或新措施時,對讀者的想法與聲音必須要提早預想並周詳規劃應對方式,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反彈。如文中提到的3D空間圖及館長對讀者說話,這是我們在施工後第四天發佈的,都是當初的危機處理措施。其實這些動作可以再早一點,以免錯失良機,造成不必要的反對聲浪。以上是興閱坊建置經驗分享,謝謝指教。
本文為知識經濟時代之圖書館服務系列十九--「學習共享空間實務分享--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101.05.14)專題演講記錄,由張麗君、狄文傑整理,並經主講者過目同意刊登。
第 1 2 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