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101年11月

【專題論述】


大學圖書館學習區的建築環境(演講內容摘要)
我在臺大學開的日子
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
從全球化與在地化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角色
不只是一座美術館
【服務與推廣】
簡吉資料展
多媒體中心影展活動一百年回顧 
全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啟用推廣活動紀實
「關懷失智‧情深憶重」圖書影片展及電影欣賞座談活動紀實
成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一百年視聽資料推廣紀實
 
 
【館務紀要】
退休感言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回顧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大事記
 
 
 
   

 

從全球化與在地化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角色及改變之道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Redefine the Roles of Academic Libraries



陳昭珍 Chao-Chen Che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壹、前言

  近年來臺灣各大學新蓋的圖書館都相當宏偉,反觀台師大圖書館建築,已有近30年的歷史,是否應重建或改建?大學教師為研究所需,不斷要求圖書館新購資料庫,然是否應予以採購或者可以文獻傳遞取得即可?

  臺灣並不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雖然比起其他地區,臺灣的大學圖書館經費也不算少,然而我們應該追隨潮流,跟著他館購買相同的資源?廠商生產什麼就照單全收?有太多需付費的資源,也有很多免費的資源,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下,滿足全校師生研究與學習上的需求,怎麼買最划算?在全球化的衝擊及在地化的發展各種因素的考量下,很多決策隨時都需放在天秤上去思考。

貳、全球化的衝擊

  “全球化”對於大學的衝擊越演越烈,大學圖書館是大學的一個單位,自不可能置身事外。在全球化下,衝擊高等教育者,其中之一為“開放知識(O p e nKnowledge)”觀念的興起;再者,由於網路化、數位化的推波助瀾,“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s)”與傳統媒體在出版與應用的消長,也衝擊著大學及大學圖書館;其次,雲端科技與雲端應用,讓數位內容更趨集中,也可能左右大學圖書館的未來。詳細說明如下:

一、Open Knowledge 開放知識
  開放知識的觀念影響大學及學術環境,尤其對出版社的衝擊又更大。學者(Scholars)是公共知識分子,需與其他學者及大眾多元互動,突破各種學術疆界,才能在學術出版、研究或教學等延伸知識生產的價值。由於網路和社群的發展,讓「開放學者(open scholar)」 的概念應運而生, Burton(2009) 開放學者定義為「在數位時代,開放學者就是可以同意其他學者取用其研究過程中任何階段的部份或全部成果。」以開放的精神,彌平知識落差,打破學術藩籬,已陸續運用在自我典藏(selfa rchive)、大學開放教學資源(OpenEducational Resources,OER)、開放課程(OpenCourseWare)及開放學者計畫(open schola r)如康乃爾大學的 VIVO 、哈佛大學的Open Scholar等,不僅開啟學術傳播的新模式,也達到橋接研究者群和大眾共享教育資源的新境界。「Universitas21(U21)」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學聯盟,有非常多的國家參與。在這樣的大學聯盟裡,他們提供許多資源做為數位分享,其中包括 Libra ry Group,每年都會聚集在一起開會。

  基本上我個人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是用開放的資源,雖然圖書館採購的資料並沒有減少,但其使用率及成本效益卻大大的降低,我們需要隨時謹慎檢討,當免費開放的資源愈多時,圖書館是否應減少其傳統資源及電子資源的採購。

二、Digital Contents 數位內容
  很多老師跟研究生最需要的就是數位化內容,無論何時何地,三更半夜要資料,都是可以馬上取得。圖書館的實體書數量日益減少,以前需要處理實體書上架、下架、買書、編目等工作,因此一個協助管理、處理資料的伺服器是不可或缺的,可是現在愈來愈多的資料、系統都可以進行整合,在這樣的衝擊下,圖書館到底要做些什麼?需要重新去思考。

三、Cloud Environment 雲端環境
  雲端並非只有大學才有,像教育部電算中心所提供的資源可以將雲端擺在教育部,不需再放到各校。大學圖書館通常有博碩士論文系統伺服器,IR機構典藏伺服器,很多大學已著手建立校內雲端系統,若此圖書館需要管理哪一部份?電算中心又需管理哪一部份?個人認為data(資料)可放在學校雲端,圖書館則負責軟體維護及讀者服務,如此一來圖書館也不需這麼多伺服器。當然並不是資料有地方擺放就好, 後續還有衍生問題, 例如:OCLC在推廣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可多校共用同一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但各個學校都有校內單一簽入(singlesign on)、發展客製化功能的需求,所以是否適合用雲端自動化系統,仍須研究,圖書館必須要謹慎思考。

四、高等教育及大學圖書館的改變
  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10年發表一份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報告「Futures Thinking For Academic Librarians」,ACRL 是以情境規劃(scenario planning)、分析的方式來做這份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不是直接去問圖書館該怎麼做,而是先去探討未來大學會有些什麼改變。

  這些改變基本上可從幾個角度來思考:首先是學術文化(academic culture)的改變;其次是大學人口(demographics)的改變,像美國、澳洲等其他國家,他們的移民或多元族群的情形早已非常普遍,所以他們所受到的衝擊是更早的。但臺灣這幾年在很多校園裡也可看到,身旁的人可能都不是講英文的,可能是講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各種語言,顯示臺灣的大學學生、老師的人口也在急速地改變中。另外,遠距教學(distance education)日漸普及,目前許多碩士專班都逐漸轉變成遠距教學教育。再者,大學籌措經費(funding)的方式也有所改變,每一個學校經由政府補助及學生繳交學費而得的經費都不足以支應正常的校務營運,所以學校必須設法去自籌校務基金。

  資訊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設備(facilities)的改變,例如:Internet、Web 、雲端科技。另外, 政治氣候(political climate)的影響也很大,政治環境改變會影響到政策的進行及經費的給予,例如:廣開大學政策,臺灣應該是全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一個國家,但現在碰到“少子化”問題,就必須去思考這些大學的存廢及轉型,而這些情形基本上很多都是政治問題。

  出版業的改變對於大學圖書館的衝擊更是直接。另外,社會價值的改變也非常重要,整個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想法及知識的看法,都會影響到經費的給予。學生的學習與科技發展,從這些角度來重新思考,我們過去所談的影響(impact)較多是出版業(publishing industry)、科技(technology)等所引發的問題,現在將它擴大到整個學校、整個高等教育來看時,相關影響因素更多。

參、區域性的問題

  除了全球大環境的衝擊外,影響大學圖書館發展的還有區域性問題,每個國家及每個大學都有其區域性的考量,或因發展目標不同、基礎背景不同,或因族群不同,而對圖書館會有不同的需求,個人認為這些影響問題包括:1. 內容的需求;2.對空間的需求;3. 學校師生的資訊素養;4. 大學知識及資訊典藏的需求。

一、內容需求
  內容(contents)很重要,但在資訊容易取得的數位時代,已經不該是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書(或期刊),不管有沒有需要,只要有經費就先買下來,有需要時再使用。圖書館應該按照需求進行採購,一定要先思考需求及成本效益的問題。

  此外,採購後的內容管理也很重要,內容管理包括資訊組織與權利管理。過去紙本書應放在架上卻找不到時,讀者會馬上跟圖書館反應,現在則是等著讀者來反應哪些電子書的連結有誤,但電子書的數量太多,圖書館無法比照整架方式逐筆檢查電子書的連結是否正確。圖書館必須確保採購資源的長久使用權,但這也是頭痛的問題,需有全國性的管理機制。

二、空間需求
  閱讀跟討論空間對大學部的學生而言是很需要,研究生則較需要研究小間,不過如果大學系所的空間足夠,有些研究生有自己的實驗室,不一定需要使用圖書館的研究小間,但也有圖書館經過空間改造後,大受研究生及教師的歡迎,如美國洛杉磯大學研究圖書館,將部分空間改為Resea rch Commons,成為老師及研究生可以上課及討論的地方,深受喜愛。

三、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在數位時代更顯重要,我們都認為教授的資訊素養很好,實則不然,有很多老師不太會使用資料庫及書目管理等工具;此外在網路時代,Li n ked、Resea rchGate、OpenSchola r等專業社群網站的使用也很重要,國外很多大學圖書館都有辦理教師的 workshop,深受歡迎。研究生及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提升仍然是需要的,不過要有所區隔,使用者的程度如何?使用甚麼學習方式?都是必須去思考評估的,圖書館不能再用舊有方法,以館員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能力及使用習慣。而有時候舉辦一百場講習課程的學習效果還不如製作一個好工具、好網頁,在「Futures Thinking For Academic Librarians」這份報告提到的26個scenarios中,也提到「There is no search」,圖書館一直告訴讀者有什麼館藏資源,但到底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呢?這是圖書館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機構典藏
  典藏大學自己的知識、歷程、文物,是圖書館應該做的事,其他單位可能無法替代。「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大學可以自己做出版及知識管理,像是台師大的出版中心就在圖書館,圖書館應該扮演這種角色,此外,台師大圖書館也建立Open Journal System平台讓各系所出版期刊。

肆、台師大圖書館案例分享

  思考過全球化的衝擊及在地的需求後,大學圖書館到底該怎麼做,應如何改變呢?個人認為大學圖書館需重新定義圖書館的任務,從任務出發去規劃中長程發展方向,及改變的方向與策略。以台師大圖書館為例,我們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責任如下:

一、訂定「大學圖書館的責任」
  大學圖書館可以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圖書館需要不斷的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角色、目標及策略,故此台師大圖書館於前兩年訂定了「大學圖書館的責任」,詳細內容如下所列:

1. 將圖書館的資源、服務與校園生活結合在一起(Integrate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to campus life)

2. 提供溫馨的空間供知識探索(Provide welcoming space for intellectual discovery)

3. 教導使用者檢索與整合資訊(Teach users about in formation retrieval and integration)

4. 組織及連結各種格式及擁有或虛擬之資源(Organizing and link information regardless of format and ownership)

5. 典藏及管理大學知識及歷史(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 推廣資訊倫理(Promote ethical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nd use)

7. 合作(Collaboration)

  圖書館的資源、服務需密切與校園生活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結合,只是一昧地採購資源,也不知道資源的潛在使用者是誰,那就一點用處也沒有。另外「推廣資訊倫理」也是很重要, 最後是「合作」,包含圖書館界的合作、大學之間的合作、系所的合作等等。

二、擬訂「中長程發展方向」
  除了訂定大學圖書館的責任外,台師大圖書館更擬訂了未來的中長程發展方向,主要可分為空間、資源及服務等三大面向。

  1. 建立創意閱讀及虛擬資訊空間(C-Space):

  • 創意空間及虛擬空間的建置 Creativeand Cyber Space

2. 數位資源(D-Resources)及特色館藏:

  • 數位資源 D-Resources
  • 特殊主題館藏 Special Collection
  • 開放課程 Open Courseware
  • 知識典藏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出版中心 Publishing Center

3. 無所不在的服務(U-Services):圖書館服務是無所不在的:

  • 整合及無縫式的資訊檢索服務Integrated and Seamless Searching
  • 行動及Web 2.0的系統服務Mobile and Web 2.0 Services

第 1 2 3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