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101年11月

【專題論述】


大學圖書館學習區的建築環境(演講內容摘要)
我在臺大學開的日子
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建置與管理經驗分享
從全球化與在地化重新定義大學圖書館的角色
不只是一座美術館
【服務與推廣】
簡吉資料展
多媒體中心影展活動一百年回顧 
全新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啟用推廣活動紀實
「關懷失智‧情深憶重」圖書影片展及電影欣賞座談活動紀實
成大圖書館醫學院分館一百年視聽資料推廣紀實
 
 
【館務紀要】
退休感言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回顧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一百年大事記
 
 
 
   

 

不只是一座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新媒體運用與社區推廣實務分享



高慈敏小姐
前台北當代藝術館教育發展組副組長

五、結合數位時代、累積教育研究資源
  當代館最初以資源分享為核心概念,因此藉由免費網路平台進行推廣行銷,這些線上虛擬平台的宣傳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從使用這些工具的時間點與參觀人數成長的曲線點正好吻合即可證明,在2008年之前當代館每年的參觀人數約5~8萬,但現在則是一檔展覽有5 ~ 8萬的參觀人數,大大地提升實際到館參觀的人數。以下是當代館所使用的線上平台簡介。

1. MOCA影音專區(Youtube)(圖十三)

  當代館基於資源共享的初衷自2008年5月起開始將藝術教育資源上傳至Youtube平台,讓大家可免費、自由地在網路上下載或觀賞,透過影音讓民眾更自在輕鬆地認識當代藝術,花費很短的時間即可了解展覽的主要精神。Youtube的優點包含費用低廉、且是廣度最大的平台、可成為線上典藏庫,統計截至2012年4月24日上傳影片已達367支, 影片觀看次數總計352,790次。

2. 部落格化官網(圖十四)

  當代館經由觀眾分析得知本館參觀族群多為高度網路使用者, 當年還沒有facebook,多數人都是跟隨部落客的分享文去吃美食或買東西,為鎖定目標族群投其所好,本館自2009年3月起建置官方部落格,並於2011年5月將原官網徹底部落格化,並開放全館各處皆可拍照,讓部落客拍照紀錄,將心得上傳至部落格分享,透過口耳相傳、迴響交流、引用串連等效應吸引更多人到館參觀,統計截至2012年4月24日部落格每日平均點閱人次約5,000人,累計瀏覽人次 2,330,658人。

圖十三 當代館Youtube影音專區

圖十四 當代館部落格化的官網

3. facebook(圖十五)

  facebook後來興起,是個更快速的資訊傳播平台,其屬性跟部落格很不一樣,所有的資訊都非常即時,因此需要有專人即時更新訊息並回覆民眾的問題。為了與觀眾即時、深入互動,當代館於2009年8月啟用facebook,統計截至2012年4月24日粉絲群已達 172,788 人,本月平均每日成長約100人次。

  當代館的facebook除了作展覽的介紹、訊息的發佈,還用來舉辦一些線上活動,跟粉絲們進行互動,同時也能跟實體活動作串聯,進而了解網路虛擬族群有多少人會願意親身參與實體活動,例如:在facebook發布卡片設計或攝影作品徵件票選活動訊息,之後再統計實際投稿、參加投票、分享訊息的人數,同時在實體跟虛擬的世界當中不斷地去跟觀眾作互動,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活動。

  此外,當代館會利用隨筆,可能只是一張非常簡單的照片或一段文字,藉由記錄館內有趣的事件或角落,引起大家的興趣,就可以引發網友的共鳴,進而去分享、按讚或回應。當代館也會採用可愛漫畫的呈現方式吸引使用者,產生迴響,例如:座落於地下街的教室--「地下學苑」原本是鮮為人知,但經由facebook特別利用圖解報導的訊息,引來不少人對於這個教室的關心並給予加油打氣。

  當代館也會在facebook上發佈貼心提醒訊息,例如:熱門的展覽通常需較長的排隊時間,facebook會提醒觀眾若現在到館看展覽還需要等多久的時間以及當日閉館時間;若天氣炎熱,也會貼心提醒觀眾攜帶陽傘及礦泉水等,這些提醒訊息也得到不少人的回應。另外有些趣味的小提醒,由於每次不同的展覽售票處都會有異動, 觀眾有時找不到, 因此我們在facebook上發佈一張指引售票處的有趣圖片,結果也引起很大的迴響,也有人會回應自己就是經常在找售票處的人。

  如果近期的活動非常多,來不及一項一項的公告,或擔心訊息太多會被使用者視為垃圾訊息,就可把所有活動訊息整個打包起來,利用懶人包提醒法將訊息分享給大家,使用者也會覺得很貼心。此外,必須要了解抓住自己的特色,例如:當代館的門票或是設計品非常具有特色,我們就會將圖片張貼在facebook,與大家分享。或是針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發展出衍生性商品,例如:我們將何采柔的作品〈愛維思看世界〉作成吊飾,也造成搶購風潮,很多日本客人到館都指定要買這個商品,而且一次都不只買一個。

  再者, 舉辦活動的成果也可在facebook上分享,例如:為呼應草間彌生的展覽作品,本館特地準備一個點點屋及跟點點相關的東西,讓參觀者可以在那邊拍照、互動,以及針對澳洲展設計的麵粉布袋袋鼠跳比賽活動,之後就將這些有趣的活動成果照片發佈在facebook,大力提升了參與活動的人氣。

  此外,在展覽佈展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幕後花絮,這些幕後花絮也是可以分享的,例如:去年的一個時尚展要作2000件的白色T恤,之後要做成一個非常巨大的裝置作品放在屋頂上面,但在facebook上的照片或訊息並不會透露這是什麼作品,才能引發觀眾的好奇及關心。或者放些非常微小的零件照片,告訴觀眾這不是買來的,是出自MOCA的義工們手裡,也讓觀眾透過文字及照片了解在幕後準備展覽的歷程,從無到有、一點一滴的形成,到最後將作品漂亮的呈現在眾人眼前,這是種非常感人、打動人心的過程記錄,更加能夠引發觀眾們的共鳴。

4. APP Store

  手機上網即可免費下載 MOCA APP,全天候放送當代館相關展覽活動訊息,打造藝術網友實時交流平台。

圖十五 當代館 facebook

5. QR Code 應用

  除了於文宣品上放置官網QR Co de外,當代館自2012年起正式啟動展間作品的QR Code語音導覽,參觀者無須租借語音導覽機,只須用手機掃描貼於牆上的QR Code,馬上就可以聆聽精彩的作品解說,而這些瀏覽紀錄都會留存於手機之中,讓使用者回家後仍隨時可以聆聽、分享。

6. 線上典藏及教育資料庫

  由於紙本文字很難完整記錄課程及講座內容,因而改以影像記錄,並將資料上傳至線上平台,更有利於資源共享。

(1) 即時回饋:將上課、講座紀錄(文字、圖片、影片)剪輯上傳平台,供民眾參考閱覽,並取得即時回饋。

(2) 資源共享:課程花絮、親子學習單等教育資源,提供民眾下載、轉載、共享,並將各線上平台結合,全面串聯線上教育資源。

伍、結語

  社群媒體原本的功能就是社群、社交,並不是一個被拿來作廣告的工具,即便很多使用者訂閱,但若只是不斷的放送廣告訊息,久而久之,使用者也會自動跳過或者把它封鎖不看,因此facebook營運者的想法非常重要,需要持續不斷創新並找到與他的使用者互動或產生共鳴的點,而且要鎖定目標族群,與他們維繫密切的關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但要如何開始利用社群媒體進行推廣呢?若是需要做的且有必要做的,不要想太多,那就去做吧!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了要抱持「分享」的心態,並且應將機構的facebook當成自己的facebook來用心經營。

(本文為「21世紀圖書館的型態–智慧型圖書館」會議 (101.05.04)「不只是座美術館」之演講紀錄,由鄭小祺、謝岱錡協助整理,並經主講者過目同意刊登。)

1 2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