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專利分析的意義
分析專利資訊的意涵,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研究發展的成長,另一是技術之間的影響與關聯性。
一、專利資訊的成長
從歷年專利通過件數逐年增加的趨勢來看,爭取智慧財產的保護已逐漸成為企業及研究機構確保其研究成果及潛在利益的策略。而相關技術資訊的傳播受到專利制度的影響,使得專利在部分技術資訊的散佈過程中成為唯一管道,因此,單就專利的成長量來看,專利資訊成為技術資訊探勘的豐富資源之一。
國內 1996 年到 2005 年歷年核准專利件數的統計結果(圖五),1996 年到 1998 年的核准件數在 10,000 以下,從 2001 年開始,到 2004 年,每年約有 25,000 件核准專利,平均 12.97% 的年成長率。如圖六,1996 年到 2005 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每年核准的專利件數超過 100,000 件,平均年成長率為 3.61%。不論國內或是國外,每年通過的專利,在數量的意義上提供了豐富的分析資源,可進一步分析、探討其中存在的研發意義。

圖五 1996-2005 年台灣公告核准發明專利件數的成長圖
(資料整理自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業務統計)

圖六 1996-2005 年美國核准發明專利件數的成長圖
(資料整理自 USPTO 專利統計資料)
二、專利分析與學術傳播研究的關係
因為專利本身的特性,對於具有產業價值、希望能獲得保護且能技術轉移的研究成果,專利文件可能是唯一把該項技術傳播出去的管道。相關研究顯示,在不同理工研究領域,專利文件的內容與其他學術文件內容的重疊性約在 20%-50%。其代表的意義是,在部分研究領域,如果僅就該領域的期刊文獻進行發展脈絡的分析,很可能只分析該領域 20% 的研究成果,或是較為完整的分析,也只能夠研究到該領域的 50% 研究產出。從研究成果的產出分布可知,專利文獻的忽略,將使得分析結果僅呈現局部的面向。
三、專利的經濟意義
從經濟意義來看,專利資訊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價值。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專利對學校具有學校資產的意涵,學校掌握所屬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的專利權,其背後代表的是可能隨之而來的專利技術的授權利益或權利轉移金,實質的利益讓學校能夠有更多的經濟資源,得以支持後續的研究發展,同時享有專屬權不讓別人取用其技術之權利,這些都是可以為學校帶來利益的。
伍、專利資訊之分析與指標
近幾年有關專利資訊分析的相關研究,隨著對專利的重視亦受到相當關注,各個不同研究試圖建立不同指標,以利能夠更有效的解釋專利資訊的意涵。指標的建立多可從三種不同面向解讀其運算意義。
一、基本統計:
從個人、機構、國家不同層級計算專利的獲得件數,以了解各層級在不同技術領域的研究產出表現。最常運用的統計項目包括以下幾項:
(一) 專利件數(Patent count)
依照研究專利主體,包括國家、機構、個人,統計所獲得的專利件數,加入不同的元素進行交叉比對,如時間因素可以分析不同的時間點,一個機構的表現程度是如何;而當技術因素加入,可以了解不同技術發展的成熟度。以基因工程為例,從統計 1976 年到 2006 年歷年通過專利的件數,可推演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發展的萌芽期、成熟期等不同技術發展階段。
(二) 掌握件數比例(Ratio)
從計算機構與個人掌握件數的比例,可比較不同機構與個人技術研究的生產強度。單看某一機構申請通過的專利件數,所掌握的是機構在時間軸上的自我表現,無法顯示在整體的表現績效,而掌握件數比例的計算,期望顯現的則是機構與個人在整體生產力上的相對強度。
(三) 件數成長趨勢(Patent Growth)
從國家、機構、個人與技術領域所屬專利件數歷年累計成長的狀況,了解技術發展之成長趨勢,甚至進一步推估技術發展的趨勢與走向。
二、引用分析
部分專利資料庫提供技術間彼此引用的訊息,從文獻被引用的狀況,可以了解國家、機構、個人的技術影響力,從引用關聯的分析建立知識地圖、技術與學科研究發展之間的關連圖像。最常運用的統計項目包括引用件數、次數等。
(一) 專利引用件數(Citations per Patent)
在不同的技術領域中,計算專利平均引用其他專利或文獻的狀況,可了解其受到其他技術影響的程度。
(二) 專利被引次數(Times Cited)
計算研究主體(國家、機構、個人)其所屬專利被引用的次數,了解國家、機構、個人其所屬技術之影響力情形;此部份也可作交叉分析,了解域內及域外的影響情況。
(三) 技術影響時間(Time Cycle)
計算專利自被公布後,其被引用的時間特性,如從被引用時間的長短,可計算專利被引用的年齡時間分布,了解技術更替的時間頻率。例如遺傳工程領域中,專利技術的影響時間約是 3-5 年,而造船技術的專利技術影響時間約是 9 年以上。
三、連結指標
以引用分析為基礎,計算專利技術之間的連結強度,建立技術間的關係網路。
(一) 科學關連(Science Linkage)
專利引用資訊中,除了引用其他專利技術,亦包含部分期刊文獻、會議論文,而這些類型文獻的內容意義常被視為基礎研究的成果。因此分析的內隱意義是透過引用非專利文獻的分布,建立技術研發與基礎研究之間的科學關連。進一步去分析基礎研究成果的提供者、研究者、機構的資料,以建立產業技術與基礎科學研究技術之間的關連指標。從關連指標了解基礎科學研究對產業技術發展的影響情形為何。
(二) 技術關連(Technology Map)
利用書目資訊分析上的書目耦合概念來作專利資料的分析,連結不具直接引用關係的研究主體(國家、機構、個人),以建立不同的研究主體(國家、機構、個人)彼此之間的技術關連程度。
陸、結語
專利計量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將書目計量、資訊計量的概念與方法運用於專利資訊的分析,提供不同面向的分析工具。透過專利計量的分析能夠了解技術發展的成熟度、產業技術移轉以及與其他技術結合的狀況、預測技術的發展方向等,以作為技術研發規劃的參考依據。例如以專利計量分析的結果為基礎,了解掌握技術的主要國家、專利權人、發明人,能夠在合作對象的選擇方面,更清楚了解合作對象的研究領域專長是否符合自身的研究;設定研究機構與訂定發展目標,可以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定位機構任務與角色;能夠更精準掌握研發人力的交流與引進。
第 1.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