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源檢索介面使用性評估
管倖生、汪加麗
【摘 要】
圖書館線上即時服務的時代已來臨,先前讀者需親自到館查尋資料,現今在 Internet上查詢資料,確實讓使用者方便很多。然而使用者欲透過網路介面,在眾多之圖書館館藏資料庫、電子期刊和網路上的資源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實非易事。本研究著重於評估館藏在網路上之使用性,調查介面的操作問題與其設計重點,採用焦點團體法、效能量測法、回溯式測試法及問卷調查等四種使用性評估方法,研究所得之質性和量化結果,可以提供未來增強圖書館檢索服務功能與改善介面設計之參考。
【Abstract】
The era of Library on-line Service had begun. Readers had to go to library in person to look up the information who wanted to find in the past. Now, it is obviously more convenient for readers to inquire materials on the Internet. However, it is still not easy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through Webinterface as fast as users expect in majority of library reservation databases, electric periodicals, and many other Internet resources.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to evaluate the usability of NCKU library database search system on the Web,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on operating the interface, and figure out design principles. Four us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such as Focus Group metho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ethod、Retrospective Testing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of this study could be a good useful reference resource while enhancing the searching service cap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interface for a library.
【關鍵詞】:使用性、焦點團體法、效能量測法、回溯式測試
【Keywords】:Usability、Focus Group、Performance Measurement、Retrospective Testing
壹、研究動機
「成功大學電子資料庫檢索服務」介面(http://cdnet.lib.ncku.edu.tw)是成功大學圖書館開放其資料庫、電子期刊等資源,提供讀者經由網路搜尋文獻資料的一個連線介面。依使用經驗發現,有時需花費相當時間在介面操作上,同時檢索結果也未必令人滿意。成大圖書館正計劃對電子資料庫檢索服務介面,重新加以設計,因此本研究針對此項服務,調查使用者對目前介面使用上之意見,進行介面使用效能、認知性及主觀滿意度之評估,找出使用上之問題,以提供圖書館參考改進。
貳、研究目的
成大圖書館歸納整理數量龐大且內容、性質迥異之資料庫、電子期刊等,然後有系統地呈現給讀者,並兼顧使用檢索介面新手及熟手之需求,確實是件很難的事情。因此本研究評估成功大學圖書館中電子資源檢索服務介面之使用性效能,利用使用性評估的方法進行調查,評估內容包括 (1) 電子期刊查詢、(2) 中文資料庫查詢、(3) 西文資料庫查詢。評估標準以認知性、效能性、主觀滿意度為主。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目前使用中的檢索服務介面的使用效能,並希望圖書館日後能對現存使用性問題加以改善,調查所得結果以歸納及討論方式加以分析,最後集結提出建議。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評估共採用四種方法,包括: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效能量測法(Performance Measurement)、回溯式測試(Retrospective Testing)及問卷調查,說明如下。
一、焦點團體法
以熟手的工作及使用經驗進行問題探討,討論各項功能選項之意義,並透過討論方式,瞭解典型工作項目之操作步驟和分類架構,再加以對介面之問題做客觀性評估及進行檢討。本個案參與焦點團體法之人員為兩位二年以上圖書館檢索的工作經驗(熟手)之成功大學圖書館資訊服務組館員,與一位使用性專家。實驗器材包括紀錄用之紙、筆、錄音機與錄音帶。進行討論的地點為成功大學圖書館資訊服務組辦公室。工作內容為訂定典型工作及操作步驟,討論主畫面各名詞的意義,評估架構層次與其分類方式,及資料庫歸併問題,所有重點均由主持人紀錄下來,加以整理後,分析其內容。
二、效能量測法
效能量測法重點在於瞭解資料庫使用介面的效率性,對於操作錯誤步驟及原因進行探討,並量測受測者操作各典型工作的時間與平均時間。參與者包括十位碩士班學生,以碩一生為主,此因碩士班學生通常需找論文或文獻參考,而且碩一學生對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搜尋經驗不多,或剛開始學習使用。實驗器材包括計時錶、具Internet
Explorer 及 Dr.eye 軟體之電腦、記事本、筆、錄影機、錄影帶與腳架等。
進行測試的地點在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室。作業前先訂定要搜尋目標之題目,分別找出中、西文資料庫及電子期刊各一筆,再與館員討論,設定中西文資料庫的搜尋標準時間為
5 分鐘(300 秒),而中西文電子期刊的標準時間則為 2 分鐘(120 秒),使用者要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若沒有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者,即任務失敗。
測試所用的題目包括以下三組:
1. 中文資料庫
篇名:企業網站使用者介面與互動模式之研究
作者:徐安良
出版年:2001年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
2. 西文資料庫
篇名:Reduction of Object Overlap in Three Dimensional Browsing Space
for Internet
Data
作者:Kakimoto, Toshihiro, Kambayashi, Yahiko
刊名: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1749
出版年: 1999 年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
3. 電子期刊
中文期刊:通訊雜誌
英文期刊: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測試前先向受測者簡單敘述實驗目的與流程,並告知題目,測試過程中除予以計時及利用錄影機拍攝操作過程,同時紀錄時間。時間紀錄項目分別為總時間、中文電子期刊時間、西文電子期刊時間、中文資料庫時間、西文資料庫時間。
三、回溯式測試
回溯式測試方法乃經由錄影帶回顧,瞭解使用者想法、導致發生錯誤的原因、與受測者操作流程的動線。進行測試的地點在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室。使用的器材包括錄影機、錄影帶、記事本等。測試步驟首先回顧效能量測法所拍攝的錄影帶,記錄受測者所遭遇的問題、錯誤的項目與操作習慣,同時詢問受測者當時之想法及原因,一併記錄下來,再利用內容分析法就重點問題綜合分析。
四、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係針對一般使用者,進行介面主觀滿意度、認知性調查,並問卷統計數據或資料中,分析使用者對檢索系統的意見。接受問卷調查者為有使用過成大資料庫檢索系統的使用者四十人。抽樣地點在成大圖書館資訊檢索區。調查結果加以統計分析。問卷內容請參考附錄一。
肆、研究結果
一、焦點團體法
(一) 操作步驟及架構層次
介面所提供之操作步驟如圖 1,其架構層次共分為四層次:第一層依功能分類,為主目錄標題選項。第二層依資料庫收錄內容學科分類,為次目錄選項,包含中西文資料之全校性、理工、文學、醫學資料庫 … 等。第三層依資料庫收錄內容類型分類,包含全校性、理工學科等,並再區分為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 … 等項。第四層則為資料庫簡介。

主頁面選項區分為【中文資料庫】、【西文資料庫】、【試用資料庫】、【單機資料庫】、【適合你的資料庫】、【電子期刊】、【使用指引】,其次要連結選項還有【網路資源】、【資訊檢索服務】、【WEBPAC館藏查詢】、【成大圖書館首頁】等。各選項參見圖
1,選項名詞之定義及解釋見表 1。

(二) 分類方式及評估
各階層介面因隸屬不同業務組別,由不同管理者管理,雖為同一系統,但有各層介面內部架構不一之現象,【中文資料庫】及【西文資料庫】的分類架構一致,主要以不同學院群或全校性搜尋;再區分為全文型、摘要型、參考工具型等,而每一類中,繼續細分為【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報紙論文】… 等;而其內容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現(表格主要用以劃分類型),並在每一類型下,逐一列出所屬資料庫及說明簡介。
電子期刊包括中文、西文、醫學及試用電子期刊資料庫,其間之分類與架構不一,而中文電子期刊【內容主題】中之分類,是以圖書館慣用之分類系統(中國圖書分類法)為依據,對使用者而言,未必比依族群類別分類來得合適。
(三) 資料庫歸併問題
不同使用者族群可需使用同一資料庫,因此,當資料庫適用於兩個或以上族群時,均應在這些族群中,加入該資料庫之連結;另外,館員為想協助不同族群的人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料庫,故除典型工作分類方式外,將【適合你的資料庫】獨立出來。
系統為了提供多樣化的查詢類型,供使用者自由選擇,而建立不同的主標題(單機資料庫、適合你的資料庫 … 等)或區分不同之資料庫性質(如全文型、摘要型、目錄型),但這些項目事實上得以歸併在典型工作選項(中西文資料庫、電子期刊)中,待進入資料庫次層次下,再提供選擇,這樣之設計,對於操作使用更有順序且簡便
。
二、效能量測法
(一) 測試結果及分析
資料庫搜尋測試時間結果見表 2 。蒐尋資料庫的標準時間訂為 300 秒、電子期刊的標準時間為 120 秒,若受測者的搜尋受測時間超過標準時間,則代表失敗。若受測者在某項任務失敗,表中以
* 斜粗體 的分數標示。

測試結果顯示西文電子資料庫檢索所需平均時間最長,介面的使用效率最低;其次是中文電子資料庫;而電子期刊的效率最高,其中又以中文電子期刊查詢最快。原因在於電子期刊的介面,其次階層提供所有期刊的目錄(即刊名),因此當使用者知道特定刊名後,只要直接輸入搜尋,很快就能找到該期刊。而中西文資料庫的次階層為很多不同類型的資料庫,欲找到搜尋目標的資料,使用者必須先找出正確的資料庫,在不熟悉或說明不夠清楚的情況下,受測者需花很多時間嘗試。再者某些資料庫本身的介面設計不夠友善,也會影響檢索效率,所以資料庫的分類和說明值得注意。
語言隔閡是另一影響因素,從表 2 測試結果中可知,同樣為電子資料庫或電子期刊,中文和西文的搜尋時間有顯著差異,中文快於西文,建議圖書館在西文資料庫名稱後,加註中文名稱或簡要中文說明,讓使用者更易於明白資料庫收錄內容。
(二) 集群分析
利用 SPSS 統計分析法中的集群分析,把相似的樣本歸併成一類。共分成四群,如此則樣本數較平均,分群方式如圖 2 之樹狀圖。第1
群包括樣本 2、8,第 2 群包括樣本 3、10,第 3 群包括樣本 6、7、9,第 4 群包括樣本 1、4、5。

第一群效率最高,檢索總平均所需時間為 411 秒,使用者在近半年內使用次數均多於 20 次。中、西文資料庫的檢索平均時間分別為
123.5 秒和 195.5 秒,中、西文電子期刊的平均檢索時間分別為 51.5 秒和 40.5 秒。此群的受測者均通過標準時間。
第二群效率次高,檢索總平均所需時間為 499 秒,使用者在近半年內的使用次數一位多於 20 次,一位是 4~10 次。中、西文資料庫檢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 96 秒和 300
秒,中、西文電子期刊的檢索平均時間分別為 57 秒和 46 秒。在西文資料庫搜尋中,受測者均超出標準時間,搜尋任務失敗。
第三群效率次低,檢索總平均時間為 603.33 秒,使用者在近半年內的使用次數分別是少於 3 次、4~10 次、10~20 次。中、西文資料庫的檢索平均時間分別 217.33 秒和
300 秒,中、西文電子期刊的檢索平均時間分別為 47.33 秒和 38.67 秒。在西文資料庫搜尋中,受測者均超出標準時間,搜尋任務失敗。
第四群效率最低,檢索總平均時間為 719.67 秒,使用者在近半年內的使用次數分別是少於 3 次、10~20 及大於 20 次。中、西文資料庫的檢索平均時間分別為 281.67 秒和
277.33 秒,中、西文電子期刊的平均時間分別為 56 秒和 104.67 秒。在中文和西文資料庫搜尋中,有兩位受測者超出標準時間,搜尋任務失敗。
第 1.2.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