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數位館藏的建置與評估
詹麗萍 所長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壹、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數位館藏的建置
傳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過去幾年正面臨經費縮減、書刊價格不斷上漲、典藏空間不足、文獻保存維護不易以及館藏利用缺乏效益等幾個困境。事實上,經常會被使用到的大約是 20% 的館藏,另外80%館藏使用率通常是非常的低。如果傳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面臨這樣的困境,那數位館藏是否為一個解決方案呢?仔細審視所面臨的困境後,發現它可能已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了。數位館藏至今也有幾年的發展經驗,事實上它並不會比較經濟,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支出。那麼數位館藏是否有效益呢?個人覺得也許至今仍有大部分的圖書館還不清楚,理由是用高價位引進了如此多的數位館藏,圖書館是否真的了解讀者使用的程度,讀者是否覺得數位館藏比紙本館藏更方便
,這一點其實也還不太確定,除非有確切的數據,來加以證明。總而言之,圖書館發展數位館藏的原因,可歸納為:資訊科技的進步、電子出版的盛行、網路資源的成長與讀者使用習慣的改變。如果讀者習慣在遠距,或任何一個讀者覺得方便的地點,在方便的時間內得到讀者想要的資訊,此時圖書館提供數位館藏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般而言,數位館藏建置的方式有下列幾種途徑:(1) 向出版商購買電子出版品;(2) 將圖書館實體館藏數位化;(3) 運用網路上現成免費的資源。其實目前已有很多圖書館館員,主動在網路上尋找適合提供給讀者利用的資訊,將它放在目錄裡面,以便讀者利用。
一、數位館藏類別
依照儲存媒體、使用模式等的不同,數位館藏可以分為不同類型,目前國內圖書館所提供的包括光碟資料庫、線上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
… 等。
1. 光碟資料庫
光碟資料庫可能是書目資料庫或全文資料庫,這類資料庫通常只能夠買到使用權,無法像買書或訂期刊一樣,紙本館藏資料可以持續的讓讀者永久使用
,但數位館藏有版權上的限制,有時無法順利滿足讀者的需求。
2. 線上資料庫
一般線上資料庫均是買檢索權,部分是書目資料庫,另有些則是全文資料庫。
3. 電子期刊
國內圖書館非常熱衷於電子期刊館藏的發展,而且讀者非常喜愛全文的電子期刊,有部份在台灣設有 Mirror Site,絕大部分則是連線到供應商的資料庫去取得期刊全文。
4. 電子書
目前國內淡江大學圖書館已提供 Net-Library電子書服務,逢甲大學正推動電子書聯盟,全稱是 Taiwan E-Book Net,簡稱 TEBNet,目前約有二十幾個圖書館計劃參與。電子書的引進發展很快,這必然成為一個發展新趨勢。
5.「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VOD)
國內有幾所大學圖書館已發展隨選視訊系統,提供視訊資訊的使用服務。它牽涉到網路的頻寬、版權的問題,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發展。如果圖書館有意想要建置「VOD」系統,首先要評估圖書館需要什麼內容、要如何取得內容以及克服技術上的問題。
6. 網路資源
圖書館可選取網路上值得參考的資源,加以編目整理,提供讀者利用。
二、選擇數位館藏的考慮事項
圖書館建置數位館藏之前必須訂定館藏政策,依照館藏政策執行。除了符合館藏政策外,選擇數位館藏時還有一些相關事項需特別注意。
1. 確認作者及出版者的信譽
紙本資料的選擇可使用選書的工具,例如:書評。而數位資源或資料庫,則可能需要試用並加以評估。
2. 檢查資料實體及內容
資料庫供應商通常會先提供測試版,圖書館可先行試用後再決定是否採購。
3. 確定有足夠的技術及設備
4. 檔案格式要與設備相容
5. 方便利用
有些資料庫廠商要求讀者安裝檢索的軟體,要考慮這種不方便的程度,是否為讀者所接受,因為它會影響到將來這些資料庫的使用及效益。
6. 考量價格
採購方式與買書不同,很多資料庫是不賣的,僅能購買檢索權或使用權。
7. 了解合約的內容
注意合約的條文規定是否合理。
8. 購買「使用權」還是「擁有權」
有關這個議題的討論文獻相當多。圖書館曾經幾乎相信 Access 可以取代 owner-ship,認為資料在哪沒關係,只要能提供讀者使用就好。但有另一派學者覺得很憂心,考慮到以後永久典藏資料到底該由誰來負責?所以圖書館應該尋找一個平衡點,由圖書館互相合作建立豐富均衡的館藏。
三、數位館藏採購方式
數位館藏可以透過不同的管道採購,如:直接向出版商購買、請代理商代為
購買、或是以聯盟的方式購買。以下就代理商及聯盟方式進一步說明。
(一) 代理商模式
常見的代理商服務模式多半以提供的整合性服務為主要訴求。相關服務包括:
1. 西文期刊全文資料庫的查詢及利用。
2. 電子期刊的傳遞系統,如圖書館訂購某種期刊,就提供其電子期刊使用權。
3. 提供文獻傳遞服務。
4. 提供期刊目次。
5. 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及網站服務:例如代理商 EBSCO、Swets、Silver Platter 等所提供的服務。
(二) 聯盟模式
早在 1930~1960 年國外就有 Consortium 的形成。所謂 Consortium 是由一些圖書館結合形成聯盟,主要目的是跟政府爭取經費,以進行合作採購、合作編目等計劃。1980 年代,則藉由自動化系統及加入大型的書目中心,進行書目資料共享及館際互借的活動。到了 1990 年代,有許多聯盟的產生目的是為了電子資源共享,像國內的 CONCERT,就是為達到這樣的目的。
國內 CONCERT 所引進的國外電子資源,其訂購方式不外有兩種。一種是全國性的,就是 National Academic Licensing,是由國科會科資中心主導,教育部提供部分補助。另有一種型態是由圖書館組成一個大的
Group,然後再與資料庫的廠商談判,Group Purchasing 是由各館用自己的經費來購買,因為每個圖書館讀者需求不太相同,所以其下還有好幾個子聯盟。聯盟的共同採購可結合成員集體力量,爭取合理的價格,由聯盟出面談判爭取最大的權益,另一方面又可節省人力物力,並提昇服務品質。CONCERT 引進的方式:第一就是建置 Mirror Site,例如國內的科資中心、中研院、交大就有 Mirror Site。第二就是直接連線到國外廠商的主機。
四、數位館藏採購合約的簽訂
由於數位館藏使用模式不同於以往,因此在簽訂採購合約時,除了一般合約需注意的事項,針對數位館藏的利用還需注意或釐清下列事項。
(一) 界定使用者與使用地點
數位資源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多人同時使用,但是廠商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限制使用者的人數及使用者的身份。如果以使用地點來判斷會比較省事,例如校園網路,可以從 IP 來判定,若是從使用者來判定,則略為麻煩。如果系統設定為教授、學生、職員才能使用,當一個陌生人走到這個校園裡面,用任何一部電腦,雖然圖書館知道此讀者並非合格使用者,但此讀者目前在規定的使用地點裡,圖書館該不該讓此讀者使用並為其使用行為負責?所以圖書館館員必須要謹慎,因為已與廠商簽約,如果廠商發現有異常的使用狀況,圖書館可能必須負起相關的責任。
(二) 提供使用者遠端認證的方法
廠商應提供彈性的使用者認證方法。例如我目前的工作地點在台中,週末回到新竹的家,如果用使用地點來限制,那麼我在家就屬於不合格的使用者。如果可以用遠方認證,只要查明我是合格使用者就可以使用,那對使用者來說就方便多了。雖然要做一些控管的工作,可是對使用者來說是方便的,只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就值得圖書館去努力。
(三) 價格談判─降低價格
若價格差距很大,圖書館有需要和廠商協商。
(四) 訂定用途
所謂用途就是說圖書館能夠如何使用資料庫,有的資料庫限定讀者可以瀏覽但不能列印或下載,或其他種種限制。這些都要在合約裡訂定清楚,以免衍生糾紛。
(五) 訂定合理的使用權
圖書館提供書刊資料時,是用 fair use 的法律保障,在圖書館、在教學場合使用資料是被允許的,是合乎法律規定的。資料庫的合理使用範圍也應該清楚記載在合約內。
(六) 訂定館際互借數量
國外圖書館有集體訂購一種電子期刊的聯盟,它是可以館際互借的,但有數量限制,這些相關規定都應寫在合約內。
(七) 可備份或永久保存
若是將來圖書館經費減少,必須刪訂時,是否可將已訂購的資料備份或永久保存呢?過去圖書館都被動的接受廠商的規定,沒有去爭取,這樣到底可不可行,圖書館必須要試試看,否則圖書館保存資料的功能就沒有辦法充分發揮。
(八) 賠償條款
合約簽定後,如果有任何一方違法,要怎樣去處理?賠償條款是否訂的很清楚呢?例如美國德州大學(UT Austin)的一個網站,裡面有很多關於採購合約的文件,甚至還附有 checklist,列了很多重點,可以逐條檢查合約裡是否充分合理,或者面對這個條文圖書館應該要如何去做。
五、「館藏數位化」的作業流程
除了以採購方式取得數位化館藏外,自行建置數位化館藏亦是圖書館可以考慮的途徑之一,但在投入成本以及永續經營上必須有所規劃。
(一) 文獻的選擇
館藏數位化的第一步驟即是文獻的選擇。選擇哪些文獻值得數位化,或者是順序上哪些應該是要優先被考慮的。另外還要考慮到數位化的目的是為了「利用」還是為了「典藏」,例如數位化的目的是為了「典藏」,因為要把它轉換在另外一個儲存媒體上收藏,必須要注意它要比較符合原來的面貌。但如果目的是為了「利用」,圖書館可將它放到網路上讓大家都能廣為利用。另外,在網路上傳輸必須要考慮到速度、方便性,所以可能採檔案壓縮的方式來處理。
(二) 可行性研究
探討所選定的文獻是否適合數位化,是否實際可行?選定文獻的總量是多少?它的屬性是什麼?是否為紙本?有無其他型態?比如說立體物件,若要把它數位化,就不像紙本單純掃描那樣的簡單,這就表示需要比較複雜的配備。另外要預估所需的人力、設備及所需耗費的時間。
(三) 確定系統架構
建立系統前必須確認檔案格式、儲存的方式、建立怎樣的 Database、前端做網頁、如何連到資料庫、整個硬體的架構、使用怎樣的軟體等等,這對一個小圖書館來說,其實是個非常沉重的負擔,所以利用國家級的計劃來做,應為一好的建議。
(四) 建立數位化檔案
若是文字資料要轉成怎樣的檔案格式呢?若是非常精細、非常接近真實的圖案,要選擇怎樣的檔案格式?如果一個檔案是要永久保存的可能要比較精細,如果是在網路上傳輸,可以壓縮成較小的檔案,或者轉成兩個或三個不同的檔案以便達到不同的目的。所以數位化檔案的數量非常的多,檔案的命名也要非常注意。
Metadata 其實有很多種,MARC 也是 Metadata 的一種。在十一月一日交通大學的研討會中,中正大學洪政欣教授就談到 Metadata
其實有很多缺點,以其參與過的蘭嶼計劃為例,展示了一些相關圖片,其實那些圖片是有故事的,因為做 Metadata是以一張一張圖片來做描述,也就是說以Metadata
根本不能夠提供 user 需要的充分資訊,讀者查詢的時候是查到一張一張的圖片,讀者不能得到故事性與完整性的資訊。Metadata 其實不只有洪教授所提到的這些缺點,可能做 Metadata 的人都很疑惑 "我該怎樣去呈現我所描述的東西" 因為 Metadata
尚在發展中,不像 MARC已經非常結構化且修訂了很多次。
(五) 建立資料庫和網頁
數位化計劃的團隊要有各種不同專長的人,至少要有內容方面的學者專家,要有懂得寫程式的人,美工的人,更要有懂得推廣的人。
貳、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數位館藏的建置
要有效提供資訊服務,需針對流程、業務、利用等不同項目進行了解與評估,做為服務規劃的參考。傳統圖書館的評估已有具體的模式及方法,數位館藏是否有不同的評估準則?以下就傳統圖書館以及數位館藏的評估進行討論。
一、傳統圖書館的評估要素
目前對圖書館的評估可以從圖書館的使用、資訊流通狀況、資訊檢索機制等項目進行分析。
(一) 圖書館的使用
圖書館的使用是我們評估圖書館營運成效的一個要素。
(二) 館藏使用的狀況
圖書館的流通情形如何?每天大概有多少書被借出?那些在館內使用的資料,例如裝訂期刊,是否被充分使用?假如圖書館花了很多精力去建置館藏,可是讀者卻不喜歡利用,這也許表示圖書館選擇書刊的方法有問題,使得讀者無法從館藏中獲取所需的資訊。
(三) 館藏的檢索(OPAC)
讀者不管是使用哪個檢索點檢索,查到資料的比例是多少?從這裡可以看出讀者對於圖書館的館藏是否有興趣,如果圖書館的館藏質量不錯,讀者每次都能得到需要的資料,這樣讀者一遇到問題,就會想到這個圖書館來試試。
(四) 圖書館系統的使用
圖書館可能不只一個系統,所以需要了解整個系統經常來查詢的使用者是誰?讀者查獲資料的成功率或失敗率如何?以便日後做為系統改進的依據。
二、數位館藏的評估要素
數位館藏的評估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一) 資訊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
資訊的可及性指的是讀者是否可以很方便使用。如果圖書館做很多的限制,讀者使用困難,相對的就會減少使用。根據國外調查分析,發現很多讀者因為麻煩所以中途就放棄,所以這是
accessibility 不足、不可親近,如果這是造成讀者半途而廢或沮喪的原因,那麼圖書館就必須要檢討了。
(二) 資訊的可用性(usability)
資訊的可用性強調的是提供的資訊好不好用。讀者 login 之後,到每下一個指令及取得所需的文件為止,是否可以很方便的得到他所需要的資訊。例如圖書館有許多全文資料庫,像
PDF 文件就需 download 一個 Adobe 軟體才能使用,讀者可能覺得很麻煩或不曉得該如何操作,就這樣放棄了,結果最後不能達到讀者的目的,如果這個失敗率很高,那就表示有問題。資訊的可用性,有人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取得成功率。
(三) 資訊的使用(use)
資訊的使用則是了解讀者各式各樣的使用狀況。例如想知道讀者 login 之後都做些什麼?只是瀏覽?列印或下載呢?還是選擇將全文資料
e-mail 回他的信箱?讀者的期望、使用與不使用的理由等等,這些評估數據都可以做為改進的參考。
以上提到的這些評估要素,部分是屬於計量的方法,但有些目的是不能達到的。例如要知道使用者心裡期待什麼?除非有辦法把它化成可觀察的東西,又如讀者想要什麼?是不是可以從讀者
login 以後的行為去猜,這是比較困難的,不過也並不是不可能得著。再來則以電子商務所使用的 E-metrics 來說明,它適不適合全盤拿來做為數位館藏的評估仍待探討,但至少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
第 1.2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