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作的觀點談
電子資源服務的發展趨勢
林呈潢 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
壹、前言
早三十年前我還在唸書的時候,圖書館界就在談館際合作,館際合作在那時候主要談的是影印,這個時候,談到館際合作還是在談影印,雖然今天的議題不單是一個影印問題,但是同樣是談影印,其中就存在不同的議題。例如「電子期刊的資料能不能當作館際合作來傳送」?今天,我想從電子化環境的角度來談有關電子化資源的議題,然後再從合作角度談在電子化環境下,我們應該有怎麼樣的合作機制。
相信各圖書館都碰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圖書館外在的威脅越來越多,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期刊的成本一直在增加。期刊的支出成本增加,但圖書館的經費和預算並沒有相對的成長。所以像政大圖書館,每年在這個時侯就要請各系所評定下一年度那一些期刊要刪訂,請各單位增刪期刊。在期刊漲價,經費沒增加的情況下,就必須刪訂期刊,在刪期刊的同時會出現許多相關的問題。一些新的技術,也對圖書館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說電子期刊和網路資源使用,使得學術的傳播方式產生很大的變化,這些都是外部環境對圖書館的影響。
圖書館內部環境也同樣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政大就感受到這樣的壓力,政大圖書館最近請建築師作一個整建的評估,建築師的期中報告就作了一個結論,告訴我們說:「有兩個方案可以選擇,這兩個方案所需的經費不同,單從經費的角度看,學校或圖書館可以自行取捨;但是,不論做什麼樣的選擇,整個圖書館整建過後,要撤出10萬冊書出來,因為圖書館已經超載!要不然就建議校長再蓋一個新館。」
這就是圖書館內部的壓力,而且會一直存在。
電子資源和傳統組織的衝突也會存在,比如,資料類型一直在改變、電子資源越來越多,圖書館處理這些電子資源時,某些情況之下,我們常常會用任務編組的方式去處理,有人說用所謂扁平式組織或是變形蟲組織(即酢醬草組織)的方式,來做調整,這些都是存在圖書館的一些基本問題。
這些令我想到圖書館的合作是不是一定需要?當然圖書館界都知道合作是必然的路。在談到合作之前,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這是美國紐約雪城大學一個退休的圖書館館長
David H. Stam 所講,他說所有的圖書館基本上都是連結在一個資訊的檢索鏈之下,每一個圖書館在這個連結之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對其他圖書館或其他圖書館所服務的讀者,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喜歡這句話,主要是因為這句話包含著兩個重要的合作意義,一個是資源豐富的圖書館,應該想到任何一個小圖書館和你合作的時候,都可能可以對你有幫助;從小圖書館來看,資源比較稀少的圖書館也必須要能夠體認到,今天即使我和很多大圖書館合作,但是我也必須要在這個合作的鏈結上面貢獻我的心力。
貳、電子化資源
首先對電子資源作一個定義,電子化資源是所有資源的總稱,它不需要透過任何中介轉換程序,就可以由電腦儲存、組織、傳遞和顯示的數位資訊。
一、分類方式
(一) 產生
電子化資源產生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原生的數位方式呈現,換句話說當它出生的時候就是電子形式;另一種是將印刷資料轉化成數位資料,這是兩種不同電子資訊產生的方式。
(二) 結構
如果我們從它的結構方面來看,它可分成多種形式:第1種方式是以數位的形式出版的;第2種方式是它既出版數位形式又出版印刷形式,現在電子期刊、電子書很多都是這種情況;第3種是把紙本型式的資料數位化。
(三) 類型
電子化資源類型,其實和一般的書是差不多,像報紙、期刊、參考書、書籍、索引摘要…等等這些都是電子化資源包括的一些類型。
(四) 形式
在電子化資源形式方面,有數字化的資料庫、影像資料庫、文本、Video,Audio 等等。
(五) 載體
以儲存的載體分類更多種,如光碟、磁帶,另外透過網路去檢索、PDA、MP3 player、IPod 這都是可以電子化資源儲存的載體。2004年美國杜克大學一千六百多個學生,學校發給每個人一個
IPod ,學校相關的規章全部都放到 IPod 裡面去,學校買的電子書就可以用 IPod 來讀取,這樣學生手上就帶著好多好多的電子書。至於
Blogs 以後是不是能夠運用在圖書館的業務上,未來是不是數位化的一個載體呢?我想未來我們可以等著瞧!至於傳播媒體部分可能可以用\pard
cf3 Email 或 Internet 來傳遞。
二、電子期刊與電子書
(一) 電子期刊
首先對電子期刊的意義作一個界定:它是可以用數位形式取得的連續性出版品,包括了雜誌、一般學術期刊、報紙、通訊年刊、學報等等,這都是和一般對期刊的定義是一樣的,它的形式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同樣也有不同的載體,比如說用
HTML、PDF 的格式發行等等。
1. 成長速度
在談期刊時,從圖書館的角度觀察,我們會比較關心的是期刊是否有Peer review ,第一個Peer review的電子期刊是1987年出版的;199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電子期刊只有20幾種,其中有7種是Peer
review的期刊,到2000年的時候就達到3,915種的電子期刊,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2. 跨資料庫的整合
電子期刊的使用,成長得很快,這樣子大量的電子期刊,我不知道各圖書館怎麼去處理這些電子期刊?政大採用最笨的方式,把每一種電子期刊全都編目,放到資料庫中,合併到館藏目錄中供查檢,希望讓讀者可以在一個地方檢索到圖書館所有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電子期刊、電子書、學位論文,讀者可以在館藏目錄的檢索中一次滿足,政大圖書館現在的作法仍是這樣子,不過會產生的問題就是電子期刊常常就會不知不覺不見了,或者說我今日買一個套裝的期刊資料庫,像是
SDOS 或者像是 EBSCO 某個電子期刊資料庫,今年可能310種,明年可能310種,後年可能變309種,第1年的310種和第2年的310種內容不見得完全ㄧ樣,有一些期刊莫名奇妙不見,而有一些期刊就會突然跑出來了!那些不見的和跑出來的,在圖書館目錄上的控制就會非常困難。所以在1999年的時候出現跨資料平台的
MUSE 計畫;另外還有一個 Ingenta Select 整合約230家以上的出版單位約5,550種以上的期刊,可以在同一個介面上檢索。成大圖書館目前也與另兩個圖書館合作,進行類似的計畫。要如何整合不同資源,讓讀者更便捷使用,這種跨資料庫的平台應是一種發展趨勢。
(二) 電子書
至於電子書,簡單的定義是類似書本的形式,文本是可以搜尋的數位化文獻,包括電子化數位論文。
參、電子資源發展趨勢
一、OCLC調查結果
2003年 OCLC 對於資訊媒體的發展趨勢提到,他們預測未來印刷式的圖書會越來越少,POD 的書可能就會越來越成長, E-book
會是最受歡迎的;可是在台灣,讀者使用 E-book 的量似乎不理想,這是我們要再思考光買資料庫是否有那麼必要。當然 E-book
在國際上發展是愈來愈快,但在台灣來說,我個人覺得目前比較缺乏的是中文書。這幾年發現在大學裡面,有80%以上的讀者都是使用中文書,因為大學生不愛看西文書。至於
E-Journal 的使用量則不在話下,使用量越來越高,AV 的 Video 也在成長之中。
2004年的時候 OCLC 又做了同樣的研究,發現印刷式的書比較沒有發展的變化,而 E-Book 可能是出版界的救星,它可能可以改變出版界的命運;另外數位化的Audio的書開始在賣,E-Journal也一直增加,倒是AV的使用,像CD、DVD這種發行的形式使用量會下降,圖書館已經有直接下載各種影音資料的趨勢。
二、學術電子資源發展
由於圖書館經費的限制,圖書館採購書的數量逐漸下滑,而電子資源一直在增加,每個圖書館每年在電子資源上的花費也相對提高,E-Book
和 POD 出版量也是愈來愈高。值得我們關切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學術出版社現在架設開放取用的制度,開始有所謂的 IR(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機構典藏,同時加入網路授權的概念,愈來愈多的學術出版社加入這樣的環境。
三、電子資源現況
目前各圖書館都使用電子期刊的整合系統,它可以用刊名、主題排列也可以用代理商查詢。但是電子期刊整合系統只能查電子期刊,使用者如何事先知道「圖書館中那些期刊是紙本?
那些是電子形式?」因此,政大圖書館就把電子資源整合在館藏目錄中,讓讀者可以「一次購足」。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除了耗人力外,不代表在使用電子期刊的全文資料時,就沒有問題存在。以Electronic
library這個期刊為例,查詢政大圖書館的館藏目錄,可以發現有3個不同來源可以找到Electronic library的電子全文資料。這3個不同來源,分屬2家期刊代理商
SwetsWise以及EBSCO,ProQuest資料庫中也有該電子期刊,如果你是使用者,你要選擇那一家?假設我們選擇使用 SwetsWise
,我們會發現,某些年代有全文資料,某些年代無法使用全文。選 EBSCO 也是一樣,原因在於圖書館每年採用招標的方式委託訂購期刊,因此每年的代理商不見得相同,在不同代理商的資料庫中,圖書館只能使用有委託訂購年份的全文資料。設若從ProQuest查詢,可以找到全文,但是它在一年內的卷期沒有全文。換言之,電子期刊的全文資料和紙本的期刊有一年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對研究是無法忍受的。
另外的議題是缺期。電子期刊若缺期又該怎麼辦?傳統期刊缺期可知道,電子期刊缺期,館員如何能迅速得知?電子期刊隱藏的問題不少,畢竟圖書館沒有那麼多人力逐個檢視。電子書也有新的問題,現在電子書大多採用聯盟的方式,例如逢甲大學、中研院都自行組成一個聯盟,不同聯盟訂價的策略不同,至於要採用租賃或買斷方式仍有待思考。
肆、電子資源之評估
一、使用好處
電子資源易檢、易查,如果緊急需要資料時,不用跑到圖書館,透過網路就可以找到資料,可以發揮遠端使用的功能,還可以把多重年份、卷期整合在一個畫面,方便使用,同時還有影音的系統。電子書的「出借」也不同於紙本書的出借,所以失竊低,毀損率小。電子資源的內容方面也很多元,有很多公式、DATA
型的資料,本身就可以直接操作使用。同時也不需要花費裝訂費和庫存典藏的成本,可以直接看到全文且超越圖書館營運時間的限制,電子資源如果不斷線的話可以說是一個不打烊的服務。
二、選擇考量
從電子資源選擇的議題來看,選擇電子資源通常會先考慮這些問題:
(1) 合約的內容和授權的辦法。
(2) 一定要符合圖書館的目的和目標。
(3) 出版的時效。
(4) 資訊傳遞的支援程度與館際合作的可能性。
(5) 圖書館的實體跟支援設備:空間廣闊否、傢俱、網路的環境是不是適合?
(6) 技術的有效使用。
(7) 價格。
伍、圖書館的角色
一、成立任務小組
很多圖書館都會成立電子資源小組,採用任務型組織去處理電子資源的工作,它的任務包含了:
(1) 發展及維護電子館藏發展政策。
(2) 建立及執行電子測試。
(3) 重要合約內容的確認。
(4) 推薦跨學科資源的訂購等等。
有兩個新名詞與各位分享,一個是CDO,Collection Development Officer 也就是所謂的館藏發展部門的主管,另一個是ERL,Electronic
Resource Librarian 即電子資源館員。
二、付費方式
電子資源有很多付費的方式,例如年付費之後就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無限使用;或訂紙本享有電子資源免費使用;或刪訂紙本降低電子本的價格;或訂電子期刊加收費用取得紙本;或依照使用次數、連線時間、實際服務單位的
IP Address 等方式計費,還有全時等量的方式。另還可以套裝採購加入聯盟、以及一次訂多年等方式取得較優惠的價格。
三、使用權限
至於電子資源的法律議題,在採購電子資源的時候,千萬一定要注意到合約的部份,在合約內容上要註明是買斷或是租用、授權者是誰?賣者是否具有授權的資格?使用範圍的驗證機制等,都應該在合約當中說明。
四、圖書館合作機制
(一) 合作要素
面對電子資源有如此多的議題,以一個圖書館的力量是很難去解決,因此涉及到圖書館的合作,而一個成功的合作大概有3個因素:
(1) 有效的資源分享。目前多是透過 ILL(Interlibrary loan)的館際合作分享資源。縱使這樣仍有許多讀者因為時效的問題對館際合作服務不滿意,主要是因為文獻傳送太慢,超過讀者需要時間,也會造成圖書館的呆帳。事實上,圖書館可以依地緣關係來作實體上的合作,全校的師生可以到另一個圖書館去使用該館館藏。
(2) 容易使用的聯合目錄的工具。
(3) 合作館藏發展的機制。
(二) 合作方式
圖書館的合作方式約有以下4種:
(1) 按目前的情況合作,全國能共同合作館藏發展,及備妥目前讀者想要的或未來讀者需求的館藏,像之前有人提議 ISI 所收錄的核心期刊在台灣至少要有一份,立意很好但是礙於經費難以達成。
(2) 增效性合作:採用分散責任的合作,即將核心邊緣的期刊做一個分散責任的採購,每個圖書館應該將自己的核心期刊買足了之後,核心邊緣的那些期刊再看看用何種方式去採購,主要的概念在於20%的館藏就能滿足80%的讀者之需求。文獻上有成功的例子,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庫克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等3所大學圖書館在1933年開始合作,他們是按照區域及語言作為合作主題的劃分,此計劃至1993年還存在。合作10年後發現76%的館藏是只有一個圖書館所有,只7%的館藏是3個圖書館所共有,可見他們的合作是有效的,因為重複性很低。
(3) 合作採訪,這裡有一個例子是 CRL(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y),它的總部在芝加哥,是所謂圖書館中的圖書館,經費來源是每個成員每年繳年費,共同決定要購買哪些書,目前約有560萬冊書。有一篇報導,提及在過去的10年所有
CRL 會員所使用過的圖書超過百萬冊,換算下來平均每冊書只有2毛3美金,這是非常便宜的。就目前台灣圖書館往往是花80%的錢買西文書,但利用率不高。
(4) 共同淘汰及建立共同典藏的空間,任何圖書館的空間絕無法滿足成長的館藏,因此,不論電子資源或傳統資源,政府可以考慮以「中央廚房」的概念,建立國內圖書資源共同典藏的空間。
(三) 合作機制
在電子資源的合作機制上會採用合作跟廠商議價然後去訂購期刊,例如像 CIC(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是由Big Ten Universit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及 Penn
State U. 所組織成,這個聯盟成立後主要是合作購買電子期刊、圖書及電子資源。成立後前兩年他們曾作過統計,總共節省了約100萬美金;2002年3月時又作一次統計,聯盟節省1,550萬美金。國內的合作應該節省了不少經費,但是沒有人比較自行購買與透過聯盟購買節省了多少經費?整個聯盟可以節省多少錢?這是很可惜的。再者若是國內大專院校圖書館能同心合作,議價不到某一個價錢就不買,不讓廠商各個擊破,就可以有更大的議價空間。第二種合作的機制就是資訊組織、或是共同典藏及館合文獻傳遞,在此大家可以思考如何使館合的處理速度更快。
(四) 合作困境
談到圖書館合作的困境:第一個是經費,圖書館常因經費而聯盟,聯盟也因經費而失敗,第二是本地優先的意識,聯盟的成敗繫於本地化與合作關係的拉力,當然聯盟的合作也需要政府與學校當局的支持。前面所提到
CIC 的聯盟,決策執行單位是各個學校的校長不是圖書館館長,因此獲得學校當局很大的支持。另外一個合作的困境是資訊傳播的速度,館際合作可以服務自己的讀者也可以服務別館的讀者,讀者的需求就是時間,時間在這上面是有加值的作用。
(五) 合作繼續之理由
未來將要何去何從呢?我想合作還是會繼續下去,而且一定會繼續下去,主要是因為我們一定要合作採訪,透過聯盟可以壓低採購的價格。另外是技術的發展讓圖書館更容易合作。第三是智慧財產權,目前電子資源的廠商一直要限制圖書館的使用權,例如規定電子期刊不能作館際互借、館際複印,個別的圖書館要和出版商抗衡是很難的,唯有合作才能建立對圖書館較有利的環境。第四是從政治、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目前在美國大部分以州為單位來作合作採訪的機制,這樣對政府就有壓力,所以就一定要去執行。以上這些是我個人覺得合作一定會繼續下去的幾個理由。
另外還要注意有關 Access 及 Ownership 的問題,圖書館是否要買一些資料來備著等讀者來使用,這牽涉到 Just in
time 及 Just in case 的概念。可以 Access 當然也很好,不過這兩者需要圖書館本身好好去思考。回應到剛剛提到讀者
Access 的研究數據,有些圖書館不訂期刊而是直接透過 Document Delivery 去索取資料,結果發覺速度更快,比如說現在透過大英圖書館或
OCLC 來取得文章,有時甚至幾分鐘就拿到資料,當然費用比較高些,這當中又牽涉到成本效益的問題。
陸、結語
最後要跟大家共享的一個概念是,合作應本著真誠合作的概念,不管其模式為何,資源豐富的圖書館應該要有資源分享的心,資源比較缺乏的圖書館應該要有不依賴的心,如果大家可以用這樣子的同理心的話,那麼圖書館間的合作應該是會很成功的。謝謝大家!
(本文為「知識經濟時代之圖書館服務系列六」演講記錄,由葉維鈴小姐記錄,並經主講者寓目同意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