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風華特展紀事
丁櫻樺 成功大學圖書館多媒體視聽組

緣起
九十一年十二月一日,是林海音女士逝世一週年。林海音女士原籍台灣苗栗,生於日本,長於北平,成就於台灣。她創造豐富而多采的文學事業,如:主編《聯合報》副刊十年,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寫下獨樹一格的出版傳奇。林海音終生耕耘文學,代表作品有《城南舊事
》 、《冬青樹 》、《婚姻的故事》、《曉雲》、《剪影話文壇 》、《我的京味兒回憶錄》等等,而她的為人優雅如文風,更是讓人永遠懷念。
為紀念這位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編輯和出版人,成功大學圖書館特別舉辦『海音風華─林海音女士紀念特展』,活動期間自十二月六日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展覽內容非常豐富,除了對林海音女士的生平、作品、貢獻與影響加以深入的探討與整理外,更藉由照片、影音、書展...等方式,全方位呈現她豐富燦爛的一生。
感謝有你
『海音風華─林海音女士紀念特展』終於開展了!三個月前這個活動還只是一個想法,我們集體構思,想展覽名稱、想展出內容、想呈現方式、想圖文設計、想經費何來、想這想那,從構想到落實,可謂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林海音女士,在籌備過程中我們有幸得到來自各方的協助。夏祖焯先生、夏祖麗女士、鄧佩瑜女士及本校台灣文學所應鳳凰老師不藏私的傾囊相授,解決我們在資料蒐集上的困難。格林文化公司慨允提供數位圖檔;天下遠見公司同意展覽圖文引用林海音傳一書內容,並致贈「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十冊共襄盛舉;公共電視、佛光傳播、中國廣播公司分別提供「永不熄滅的客廳」、「讀一流書: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城南舊事廣播劇」等節目播放;鏗鏘文化風潮唱片免費授權使用「送別」等曲子;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代表博德曼(BMG)公司授權本活動播放「城南舊事」音樂CD;台南師範學院圖書館出借林海音女士編寫之小學國語課本參展,為海音風華更添童趣。林茂生文教基金、和範股份有限公司、成大圖書部則是本次展覽經費的贊助者,有了他們經費上的挹注,紀念特展方得圓滿。
辛苦加班的同仁以及一群可愛的工讀生,是這次展覽的幕後功臣,如果沒有採編組的配合採購、丁櫻樺的統籌、張家嘉與汪加麗的圖文設計、王心怡、陳怡婷、蔡筱潔的文書製作、蘇聖詞的網頁建置,以及程碧梧主任、起慕德賽娜、蘇蓉波等同仁的佈展,海音風華無以成形。
感謝有你,讓我們緣繫林海音;
感謝有你,讓我們認識林海音;
感謝有你,讓我們珍藏林海音。
感謝有你,謝天!
(感謝有你,由多媒體視聽組蔡佳蓉組長執筆)


認識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日本出生、北京成長、卻把生命的光輝投射於故鄉台灣。她歷經新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十九歲畢業於北平新聞專科學校,曾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三十歲回到台灣,在台灣的五十年文學生涯中,每一個崗位都留下傲人的成績。在她擔任「聯副」主編時(1953-1963),以敏銳的文學觸感,發掘相當多的人才,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使他們得以在文學的園地中綻放出璀燦的花朵,並且鼓勵日據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再出發,是推動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林海音的創作豐收期,在五○年代後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

一九六七年創辦《純文學》月刊後,她轉而寫散文、回憶性文字和兒童文學。林海音家的客廳是「半個台灣文壇」,熱愛朋友的她,常邀文友來家裡吃飯、喝茶、聊天。她家的客廳是人人稱道的文藝沙龍,許多文學的夢想就在這裡碰撞、實現。「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是我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如彭歌譯的《改變歷史的書》,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長篇小說《藍與黑》《滾滾遼河》等都歷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寫「玻璃墊上」專欄超過三十年(1953-1984),彷彿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純文學特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版『何凡文集』,這套書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她是美國國務院邀請的第一位台灣女作家,訪問的主題為:美國的作家、美國的婦女與家庭、調查美國兒童讀物。將近五個月(1965年)的訪問,開拓了林海音的視野和格局,她更有自信也更豁達。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六年,林海音任職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教科書編審會,主稿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將近三十年。她投注許多時間心血,引進兒童文學的趣味,為小朋友編寫一套活潑生動、並具有「林海音風格」的國語課本。
一九九○年,林海音回到闊別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並成為兩岸文學交流的重要橋樑。她寄出全套的純文學叢書和純文學月刊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還號召台灣出版界大量捐書以充實台灣文庫;她又擔任《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顧問,完整介紹台灣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學成就也獲得中國大陸文學界的重視,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曾於一九九七年以及二○○○年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北海的風,吹開夏的園林,千朵繁花,喜悅的歌唱!林海音、何凡並肩攜手,美滿的婚姻散發出最溫柔的光芒,兒女也深受影響成為知名作家。長子祖焯筆名夏烈,畢業於本校水利系並獲密西根州立大學工程博士,曾以長篇小說《夏獵》榮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小說獎。次女祖麗擅長報導文學,「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就是她追尋母親的足跡所撰寫的人生。林海音女士一九九四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一九九八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一九九九年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二○○一年十二月一日病逝台北振興醫院。
城南舊事
小 說
《城南舊事》可視為林海音的代表作。它描寫一九二○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英子一家的故事。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有五個短篇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分開來是獨立的故事,合起來則可視為以英子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城南舊事也翻譯成多種語文,英文版由齊邦媛、殷張蘭熙翻譯;日文版由杉野元子翻譯;德文版由蘇珊妮‧赫恩芬柯翻譯,並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城南舊事》更榮獲亞洲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電 影
《城南舊事》在一九八三年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沈潔所飾的林英子是全片的靈魂。北京舊城僻巷的駝鈴、挑擔剃頭的情景、沿街的賣唱、井台的打水…,導演吳貽弓拍出了原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以及人性中最美、最永恆的東西。電影曾榮獲大陸第三屆金雞獎之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獎;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之最佳影片金鷹獎;南斯拉夫第七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節最佳影片獎;厄瓜多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兒童繪本
《城南舊事》兒童繪本,由中國極具代表性的水彩畫家關維興,運用他優雅詩意的風格和獨到的技巧,全然融入故事的情節。閱讀時彷若音樂,輕輕扣動人心,字裡行間所隱含的深意,更令人久久不能自已。本書榮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童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金鼎獎推薦獎。

廣播劇
中國廣播公司的「經典劇場」,曾將《城南舊事》的三個故事:惠安館、看海去、蘭姨娘改編成廣播劇,由徐斌揚編劇、崔小萍導演,各位讀者可以再次回味廣播劇這項精緻藝術之美。
CD
大陸鋼琴家林海,二十歲即代表中國參加美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並入圍準決賽。他創作「城南舊事」鋼琴演奏專輯,一九九五年由博德曼(BMG)公司發行同名的鋼琴演奏專輯。透過十首樂曲捕捉一個小女孩無邪、甜美、又帶點感傷的童年世界,像第一首「冬陽」就展現北京胡同中和煦冬陽下的溫暖。林海音女士曾為此張作品寫過一首小詩--「靜靜的聽」:
靜靜的聽,靜靜的思:回憶我的童年,
忽見柳兒搖曳,柳絮飛揚,
柳絮吹向我臉上,鼻孔裡剌癢。
摸撫著鼻頭,淚珠兒沾濕了我七歲的小手。
你可知道妞兒在天橋唱戲?
你可知道我在胡同深處等待?
井窩子是我們見面的老地方,我們同遊成長。
我在學校裡唱麻雀和小孩,邊唱邊跳,
她在天橋戲棚裡唱蘇三起解,邊哭邊唱,
我們一同成長。
我願回到我的童年,童年卻已一去不還。
我在這兒靜靜的聽,向我自己的心訴求:
給我以一盞七月的蓮花燈,提著它,我
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個腳印,踏到明春。
春天過了,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請別向我送別,我已童年不再。
我可以在這兒靜靜的聽,
靜靜的聽……
聽到城南的的深夜,
聽到冬陽的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