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情報在圖書館之應用:以ICT產業為例

黃麗虹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主任
表四 產業分析的基本單元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圖七 產業分析的程序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
產業分析研究報告其實與學術報告滿類似的,都是從需探討的問題開始著手,例如:如何提高生產率、Google為什麼要發展這個領域、或是為什麼大家都往雲端技術發展呢?而為要解答問題就需尋找資料,並分析因果關係、邏輯關係、模型關係等,然後總結出一個推論與預測。找尋產業研究議題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來自次級資料的蒐集,必須廣泛閱讀,不斷找尋靈感;第二則是經常拜訪企業廠商,以建立人脈並在意見交換過程中尋找研究議題。另外,透過研究小組成員會議討論相互激盪,也往往能找出研究議題,同時也可將已研究過的議題與方法應用在不同產業等。但創新性的議題仍比較依賴研究者本身與其他來源接觸綜合後獲得。
除此之外,產業分析很重要的部份是邏輯,為要完整表達研究成果,需透過研究報告、簡報方式,甚至舉辦大型研討會加以呈現。因此,圖書館要提供產業情報時,需去瞭解這些報告是怎麼被醞釀產出的,而每一環節都將是圖書館在評估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份。由於每個資料庫的特性不同、收錄內容不同,加上負責協助分析的顧問公司也不同,因此,蒐集到的資料也將會不同。例如:以ICT為例,台灣代工生產 (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e, OEM) 技術很強,國內的顧問公司可藉由拜訪像宏碁或鴻海公司蒐集到一些廠商的資料,從製造端加以推估成長率、推估市場佔有率;但如果是要從事消費者端的研究時,台灣就沒有這種優勢,因為國外大廠更能夠掌握通路,直接藉由消費者通路加以預估需求量。也正因如此,企業公司有可能會同時從兩方面著手研究,將結論與推估交互比對後,訂出公司的成長策略,所以圖書館在提供服務時,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瞭解每個環節的重要性。
三、將產業情報應用在圖書館研發與服務
在產業情報的應用上,當圖書館要進行研發時,首先需對整個環境的變化 (例如:政府政策、科技發展、社會變遷、教育政策) 進行觀察,並評估是否會對圖書館產生衝擊。同時,也需留意產業的關聯性 (例如:上游的讀者需求、資源產出、資料庫產業、產業服務)、圖書館讀者(包括:教學、研究、服務與一般民眾),以及圖書館的競爭者(包括:圖書館本身、同業及Google、資料庫平台業者等),嘗試努力看能否成為良性的競爭,共同合作。
在圖書館提供服務方面,則可延伸產業情報服務,為潛在讀者及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工學院讀者提供服務,並主動與老師的課程加以結合,為研究生提供服務,並透過提供資訊、參與計劃、共同擔任計畫主持人等方式,深化產業情報服務。館員也可擔任企業界顧問,協助企業建立共用平台、幫忙規劃設置知識服務中心,更積極些還可以借調到企業界去服務。再者,圖書館可透過承接計畫及顧問服務來開拓經費來源。
伍、結論
產業的概念到處都存在,當你聚焦留意時就會有很多的發現,而圖書館在這當中可以做些什麼?又應如何開始提供服務並加以應用呢?提供產業情報服務對多數學術圖書館來說,是一項比較陌生的議題,圖書館如何利用資源新增此項加值服務?又可透過那些機制達成目標?第一、持續提供館員接受教育訓練的機會,以維持館員自身的競爭力,除了實體的訓練外,數位學習課程亦值得充分利用;第二、從做中學,教育訓練屬於認知與知識層次,要有結果,一定需實務接觸。過程雖然辛苦但成長也會很多,必可縮小圖書館與讀者的落差。
另外,由於圖書館的經費除由機構提供外,可能部分需由部門自己開發經費來源。這時,利用已有的豐富資源創造經費來源的方法,除提供企業顧問服務外,另可根據原有人脈持續擴展版圖、開發新客戶,讓客戶瞭解引進知識服務對企業可產生的好處,進而爭取建立內部的知識服務中心的認同。總之,圖書館在開始進行服務前應先觀察,有了觀察就可以決策,並檢視外在環境的變化,判斷是問題還是機會加以採取行動,相信產業情報服務必能為圖書館帶來創新的機會。
參考文獻
- 包昌火。競爭情報與企業競爭力。北京市:華夏,2001。
- 陳雪華、邱子恆 (2003)。臺灣地區工商圖書館員工作環境與角色變遷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 (1),1-24。
(本文為知識經濟時代之圖書館服務系列十四「產業情報在圖書館之應用研討會」(98.11.10)專題演講及Q&A紀錄,由羅靜純小姐紀錄,並經主講者寓目同意刊登。)
第 1.2.3.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