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情報在圖書館之應用:以ICT產業為例

黃麗虹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主任
紐約公共圖書館也提供類似的服務,其設立「紐約企業服務中心」(NYC SmallBusiness Resource Center) 及各種有關認識產業研究及資源的推廣課程,如圖四至圖五。產業情報研究及資源課程主要設立目的,是為教育中小企業如何取得產業情報的資源,課程內容包括:何謂產業研究、為什麼要做產業研究、對企業來說為什麼需要這些情報、並對於綜合性產業資源及館藏市場研究加以介紹。上述這些資源對圖書館員而言並不陌生,但經由設計與包裝,圖書館即可對讀者開設產業情報介紹課程,尤其目前國內許多大學都有育成中心廠商,在面對這些廠商使用資源與提出服務需求時,圖書館是否應好好把握機會進而創新服務。
紐約公共圖書館曾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成功企業服務案例,分享如下:Sean Sabol 是一位個人創業者,他在1999年成功設計一款名為「吞雲吐霧推桿樂」(Puffer Putter) 的高爾夫球桿形狀的雪茄保濕盒,但卻因自行創業不利損失了25餘萬美金,後經參加紐約公共圖書館開設的專利權課程,透過圖書館重新學習資訊技術、資源利用等技能, 幸運地找到了American Banknote Corporation公司願意將它的構想轉化為產品,並提供行銷通路,同時也願意付每個盒子2美金給發明者,並承諾若在美國地區銷售成功,更計畫銷售到澳洲與巴西,圖書館免費且成功地協助創業者圓夢。
 圖四 紐約公共圖書館企業服務中心 資料來源:http://legacy.www.nypl.org/research/sibl/smallbiz/sbrc/Pages/
 圖五 紐約公共圖書館認識產業研究及資源推廣課程 資料來源:http://www.nypl.org/audiovideo/market-research-information-sources-small-business
肆、產業情報在圖書館之應用
從上述各項討論中,我們可以知道產業情報如何被企業界所需求,又具有怎樣的重要性。但對圖書館來說,要提供服務前還需進一步瞭解產業情報的報告內容是如何產生的?如應用在圖書館本身,對圖書館的意義又在哪裡?
一、產業分析與決策程序
對一個企業來說,除致力於產品技術能力之開發與精進外,並同時關心產業發展前景、總體環境的變化;關心競爭者的動態 (例如:研發動態、產品動態及策略等)、客戶需求 (例如:消費者買電視的行為如何?不同地區消費者買數位電視行為有何不同?消費者對購買某品牌的價值觀如何等),並用心經營團隊,找出自己公司的定位與商機。在整個過程中,尤其特別重視問題發現及尋找機會,今天碰到產品滯銷,必須知道滯銷原因所在,是因技術不如人或是山寨仿冒嚴重所導致。當決策者思考這些問題時,總需足夠提供決策參考的資料數據進行輔助。這些資料往往必須經由蒐集、整理、解讀、分析來獲得。圖書館員在這些程序中經常扮演資料蒐集的角色,而蒐集之後的整理與解讀,則屬產業分析的過程,多由產業分析師負責,所以圖書館員也可與產業分析師合作,然後交由企業經決策程序後變成策略,進而有一些因應行動產出。從發現問題至提出因應行動,整個產業分析與決策程序的互動過程,如圖六所示。
 圖六 產業分析與決策程序之互動 資料來源:MIC, 2008
產業情報是透過產業分析所得到的成果,透過產業情報分析,可瞭解外在環境的變化。企業常見的議題包括:如何提高銷售成長率、如何開始銷售新產品、如何進行競爭分析、公司如何評估是否能進入新市場等。各種外在環境的政策 (例如: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條款、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老年化社會等),都會對產業發展產生衝擊,且都是產業界應關注與因應的議題。由於競爭者的資訊往往不會公開,但仍可從不同角度加以蒐集,進而描繪出競爭策略,因此,要察覺變化可以從各類型情報中去找;例如:我們可以觀察競爭者歷年來的專利佈局,歸納出它們的競爭策略,或是當某家家電公司為何取得這麼多無線通訊的專利,這時應警覺到該公司的策略可能要改朝向其他產業發展。
二、產業分析的目的、單元與程序
產業分析的目的,主要分為兩部份。基本目的包括:界定產業與市場的規模、解析產業結構與群集競合關係、瞭解企業的產業或市場的定位、瞭解產品/技術/市場/產業特性、瞭解產業或市場發展趨勢;而積極目的則包括:即時發現問題 (機會、挑戰)、修正競爭或成長策略、擬定未來發展策略。產業分析的基本單元與分析程序,分別如表四及圖七所示。其對企業的重要性,則包括:- 解讀環境變化:觀測產業環境的變化、掌握市場需求的改變。
- 剖析競爭動態:解析競爭對手的動向、偵測替代產品的威脅。
- 探尋成長機會:既有市場的拓展或新市場的切入、企業核心的能力延伸或重新建構、企業轉型的契機。
第 1.2.3.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