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期 100年11月

【專題論述】


淺談雲端運算在圖書館服務之應用
圖書館與著作權法
 
 
【服務與推廣】
FUN!FUN!FUN!我在成大遇見陳之藩
多元服務新地標 總圖書館一樓東側多元空間及陳之藩教授文物特展區 
 
成大圖書館九十九年圖書館週推廣活動紀實
多媒體中心影展活動九十九年回顧
 
 
【館務紀要】
頂尖大學的圖書館
離情依依-充滿感激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九十九年回顧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九十九年大事記 
 
 
 
   

 

淺談雲端運算在圖書館服務之應用



余顯強
世新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教授

(六)活動管理
  舉辦各項活動時,也可透過雲端服務來協助管理或公告。例如:1.活動公告與搜尋(如:Zvents),提供使用者上傳活動時間表,或搜尋各類活動舉辦的訊息;2.活動排程管理(如:ServiceU),包含活動管理的套件及EventU應用程式,可提供活動、資源和場地的排程功能;3.活動舉辦( 如:Cvent、RegOnline、ViewCentral),提供活動的安排、行銷、報名、付款等任務;4.提供基本待辦事項管理的HiTask、Remember the Milk、TadaList、Zoho Planner,以及能夠執行較複雜待辦事項管理的Basecamp 、Goplan。以上大部分都需付費,但是相對地提供的功能也較多。

(七)社群活動與行銷
  社群活動透過網路快速地改變著我們的社交生活方式,各種相關的新創意、新應用也是不斷地推陳出新,Facebook與MySpace已是社群網路服務的主要提供者。面對社群帶來行銷利潤豐厚的市場,及既有雲端關鍵技術與資源掌握的優勢,Google也於2011年6月29日推出Google+社群網路服務,提供結合各類終端設備與遠端應用的雲端個人化服務的工具。

(八)計劃管理
  一般來說,網路式大型專案管理之應用服務,其授權費用相對高昂,例如:AceProject、Basecamp、onProject、Project Insight。通常進行專案管理時會需使用這樣的計畫控管服務,其優點在於專案是需透過兩人以上共同合作完成,當需要許多人協同完成時,彼此之間的進度則需互相掌握。因此如要進行比較大型複雜或多人協同參與的專案管理,利用這類服務就可增加許多便利性。

參、雲端服務在圖書館服務的應用
  在電子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日,雲端計算應用將軟、硬體資源,依據實際使用者所需透過網際網路以服務方式提供給使用者使用的方式,提供圖書館能夠實現由實體跨向虛擬的服務模式。

一、國外圖書館應用實例--DuraCloud
  DuraCloud計畫起始於2009年7月,其整合了DSpace與Fedora系統,發展雲端服務的託管服務(hosted service)和開放式技術的研究,包括數位內容保存、資料存取、轉換、資料分享等服務(註20)。計畫著重於探索雲端運算技術的使用,用於測試數位內容長期不斷地(perpetual)存取,參與單位除了美國國家數位資訊基礎建設與維護計畫(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 NDIIPP)的合作夥伴之外,另邀請紐約公共圖書館 (New YorkPublic Library)和生物多樣性傳統圖書館(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兩個圖書館共同參與(註21)。計畫緣由有三(註22):

  1. NDIIPP的合作夥伴無足夠保存數位資源的環境,也無法提供內容存取可及性的策略。
  2. NDIIPP需要提供存取導向的服務以便分享彼此重要的文化、歷史和科學資源給世界。
  3. 藉由DuraCloud的服務,提供儲存與存取兩項主要服務,包括跨越多個雲儲存供應商之間內容複製(replication)和監控的服務。

  由於Dspace是開放原碼的免費軟體,其系統架構較為單純,因此各個使用單位能夠依據需求自行修改,例如:廣泛用於機構典藏的應用系統( 如:IR 3.0) 及e-Learning學習網站 (如:教育部的數位學習),另外,還有很多機構、學校使用Dspace進行修改後,作為數位典藏系統。但DuraCloud則不同,如圖2所示,整體運作的重心有賴於後端的雲端運算,因為涉及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服務模式,必須考量供應商提供服務的地域限制,或國內現有雲端運算廠商的服務範圍。因此,對國內圖書館而言,即使導入DuraCloud的系統,沒有適當配套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支援,仍是無法有效地運作。


圖二 DuraCloud環境圖
資料來源: Carissa (2009, 12). DuraCloud project prospectus, http://duraspace.org/documents/DuraCloudOverview2009.pdf

二、雲端運算在圖書館服務之思維
  長久以來,圖書館具有保存文化、教育讀者、支援教學研究、倡導終身學習等任務,以大學圖書館而言,首要在於支援教學研究,因此,圖書館能否提供教師們研究所需的內容,並支援學生學習所需,便是大學圖書館努力的重點方向之一。例如,老師所編製的教學講義、大綱,能夠提供不同系所、相關課程修課學生們做為選課、學習的參考資源,這些都是圖書館可以提供的服務。長久以來,圖書館具有保存文化、教育讀者、支援教學研究、倡導終身學習等任務,以大學圖書館而言,首要在於支援教學研究,因此,圖書館能否提供教師們研究所需的內容,並支援學生學習所需,便是大學圖書館努力的重點方向之一。例如,老師所編製的教學講義、大綱,能夠提供不同系所、相關課程修課學生們做為選課、學習的參考資源,這些都是圖書館可以提供的服務。
  此外,老師們上課的教學成果、研究計畫的企劃書、研究成果,以及學生競賽的作品、社團舉辦活動的紀錄、成果⋯等,都是學校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的產出,若能妥善的典藏,對於教學與研究的提升必能有更大的助益,也更能發揮圖書館的效益。基於這些需求,從雲端運算的服務功能面來看,圖書館有機會改變一些傳統的處理模式,發展出更多應用方向,並改變圖書館設備與資源的需求:

(一) 龐大的網際網路都是圖書館的資源
  1990年代,各圖書館是採購符合自己所需的系統、資料與資源為主要方式。但邁入雲端時代,圖書館則朝向結合外部的電腦設備與資源來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服務。

(二)異業的結合
  如Google Calendar、Yahoo!Calendar、30Boxes、CalendarHub、Calendars Net、Famundo、CalendarHub、Hunt Calendars、商務使用付費的eStudioCalendar,以及可在自己網站增加行事曆功能的Jotlet、社群、學校、機關團體使用付費的Tr umba⋯等都是雲端服務,網路行事曆除了提供如同一般文書工具軟體的行事曆功能之外,不僅提供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透過網路設定、檢視、提醒個人的行程,亦可開放讓其他人獲知自己的行程狀況,或結合專案管理,進行群組協同處理的工作。雲端的出現意味著圖書館將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包括:圖書館與資訊業者的合作 (思考如何與廠商結合,在網路上提供彈性的自動化服務)、圖書館與圖書館間的合作(館際間的合作將更方便,同時在不需考慮硬體購置及軟體程式維護下,透過雲端合作模式由各館共同支付租金);另也可讓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的合作更多元,例如:結合Web 2.0的共建共享模式,發展適合圖書館服務的應用:

  1. IaaS: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電子書或學校相關出版品,可發展書目中心模式建立雲端書庫。
  2. Paas:圖書館可以組織聯盟共同發展雲端自動化系統,以使人力、經費資源不一的各類型圖書館共同受惠。
  3. SaaS:公用目錄由主機時代的OPAC到全球資訊網的WebPAC,再進入到結合各相關網路資源、合作校院圖書館各類資源的雲端公用目錄(CloudPAC),並透過雲端技術進行出版、合作編目、書評與推薦⋯等。
  面對快速變遷的資訊化環境,圖書館若能善用雲端計算的優勢,隨時提供可大規模擴展的運算資源,降低既有資訊設備的購置、快速佈署的特性,使得圖書館可以隨時依新的資訊服務模式而能快速建置,實現系統應用的靈活性與廣泛性。至目前為止,雲端之應用雖然還是處於混沌世代,無論在基礎平台或軟體服務,相關廠商所能支援的環境與服務都尚稱有限,但結合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趨勢,相信未來終將普及並融入人們生活,甚至擴及個人化的雲端服務,因此,圖書館仍應及早思考如何將雲端服務應用到圖書館服務中。

三、由學術到校園服務
  由學校自動化的角度來看,圖書館只是資訊服務的一環。透過雲端可以幫學校拓展許多資訊服務的層面,進而打造「智慧校園服務」。在校園行政方面,把全校e化起來,全校就是整個雲端,包括:教務、校務、學務、以及公文、會議檔案等;在教材方面,提供電子教學資源,如:教材、教案、講義或電子書教學服務等;在數位學習方面,結合多媒體影音或遠距教學,例如:許多老師將影片上載至Youtube供學生隨時觀看,也是一種雲端的應用。
  而在對社群的應用方面,無論是校網、班網、社團活動、讀書會、老師的部落格、學校學生或圖書館活動的相簿等,都可以利用雲端的工具來實施,不僅精簡學校的投資並能創造更多實用的方便性。

肆、結論

  而在對社群的應用方面,無論是校網、班網、社團活動、讀書會、老師的部落格、學校學生或圖書館活動的相簿等,都可以利用雲端的工具來實施,不僅精簡學校的投資並能創造更多實用的方便性。雲端運算的目標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透過任何資訊設備都可經由網路解決使用者的需求。由於使用者需求的差異,以及服務類型的不同,因此實務上,雲端運算對於每位使用者可能並不相同,包括:導入模式不同、應用方式不同、使用介面也不同,加上雲端並非學術性的專有名詞,商業上並沒有很明確的界定,所以很容易被解讀只要透過網路運用遠端的資源就是雲端。因此,並非虛擬化就是雲端,也不是遠端就是雲端,而是將資訊技術作為服務,依據實際需求而動態擴展與配置資源的服務模式。而圖書館面對數位化資源數量與類型快速成長的趨勢,如何滿足讀者所需、提供更多元的資訊服務、建構更豐富的資源管理,從而建構真正的虛擬圖書館,創造真正的海量知識隨侍身旁的資訊服務,雲端運算或許可以是一項有效的解決方案。

〔註釋〕

註1: Mark-Shane E. Scale, "Cloud computing and collaboration," Library Hi Tech News, no. 9(2009): 10-13.
註2: Kenneth J. Baldauf and Ralph M. Stair, Succeeding with Technology, 4th ed. (Boston:Course Technology, 2011): 166.
註3: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wards Millions to Fourteen Universities for Cloud Computing Resea rch," (2009, 4), http://www.nsf.gov/news/news_summ.jsp?cntn_id=114686.
註4: 科技產業資訊室,"產略策略評析: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 (2010, 4),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2010/pat_10_A013.htm.
註5: 朱近之,智慧的雲端運算:成就物聯網的未來基石 (台北市:博碩,2010):31。
註6: Wikipedia, "Cloud computing," (2010,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oud_computing.
註7: Lee Badger et al., "DRAFT Cloud Computing Synopsis and Recommendations," (2011,5), 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drafts/800-146/Draft-NIST-SP800-146.pdf.
註8: 陳瀅,雲端策略:雲端運算與虛擬化技術 (台北市:天下, 2010):28-30。
註9: Jeffrey Voas and Jia Zhang, "Cloud Computing: New Wine or Just a New Bottle?," IT Professional 11, no. 2.: 15-17.
註10:同註7: 2-1, 2-2.
註11: David Hilley, "Cloud Computimg: A Taxonomy of Platfor, and Infrastructure-level Offer i ngs," (2009, 4): 7, ht t p://www.cercs.gatech.edu/tech-repor ts/t r2009/gitcercs-09-13.pdf.
註12: Michael Miller, Cloud Computing: Web-Based Applications That Change the Way You Work and Collaborate Online (Indianapolis, Ind: Que, 2008): 24-27.
註13: Borko Furht and Armando Escalante, Handbook of Cloud Computing (New York:Springer, 2010, 9): 17-18.
註14:Jason Venner, Pro Hadoop (Berkeley Calif.: Apress, 2009, 6): 4-7.
註15: Liza Daly, "Processing the Deep Backlist at the New York Times ", O'Reilly Tools of Change for Publishing, (2008, 8), http://toc.oreilly.com/2008/08/processing-the-deepbacklist-a.html.
註16: Michael Armbrust, et al.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2010): 7, http://www.multicoreinfo.com/research/papers/whitepapers/clouds-berk-view.pdf.
註17: Amanda Surya, "App Engine Developers - Best Buy's Giftag," Google code Blog, (2009,2), http://googlecode.blogspot.com/2009/02/app-engine-developers-best-buys-giftag.html.
註18: Mary Hayes Weier, "Salesforce.com Touts Haagen-Dazs As Cloud Customer," (2008, 9),http://www.informationweek.com/news/services/saas/210300094.
註19: "The Sales Cloud serves up customized CRM and franchise management for The Häagen-Dazs Shoppe Company," http://www.salesforce.com/showcase/stories/haagendazs.jsp.
註20: DuraSpace, "DuraCloud open technology and cloud service," (2009), http://www.duraspace.org/sites/default/files/u6/DuraCloudOverview2009.pdf.
註21: Anonymous, "LC, DuraCloud Launch Pilot Program," Advanced Technology Libraries 38, no. 8 (2009, 8): 4.
註22: "Pa r tners: DuraCloud," htt p://www.digita lpreservation.gov/pa r tners/duracloud/duracloud.html.

  本文為知識經濟時代之圖書館服務系列十七--「雲端運算在圖書館服務之應用研討會」(100.03.22)專題演講紀錄,由陳麗君、林小梅、鄒承平、張麗君協助整理、繕寫,特此感謝。

1.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