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倉儲藏書庫簡介與案例分析
High-density Storage Stacks Introduction and Case Analysis

鄭小祺 成功大學圖書館醫學院分館組員
在美國,最早的高密度倉儲設備是依各館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如:1980 年代早期加州大學圖書館的 Nor ther n a ndSouthern Regional Library Facilities (NRLFand SRLF),其設置兩倍深度的書架,將尺寸相近的圖書集中放置。當時北美共有15 座密集藏書庫,收藏超過 1,400 萬冊圖書資料,其中部分採用此類型客製化的高密度倉儲設施。
另外,澳洲的國家圖書館 (NationalLibrary of Australia)、芬蘭的國家圖書館(National Repository Library) 及德國的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 (BayerischeStaatsbibliothek) 等也採用此類密集藏書庫 (Payne, 2007)。然而,1980 年代中期之後,北美地區的圖書館所建置的密集藏書庫,大多數則改採用哈佛模式系統設備(Harvard-model facilities) 或自動倉儲系統設備 (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 lSystems, ASRS facilities),亦有其他各國圖書館採用這兩種系統設備。
高密度圖書館倉儲設備可存放的資料量是圖書館傳統書架的 15 至 20 倍,並具有以下特點:
一、 設計用於儲存大量的圖書館館藏資料(至少數十萬冊),且未讓讀者直接到書架取用資料。
二、 通常與傳統的圖書館書庫分開,且大多設立於校園外。
三、 為讓儲存量最大化,大多採尺寸相近而非按索書號進行資料的整理存放。
四、 大多提供恆溫 (約 50˚F=10˚C) 及恆濕(35%) 的環境,確保資料保存的品質。
在北美的 68 個密集藏書庫中,有 14個 (21%) 密集藏書庫是由數個圖書館聯合共同建置,如:由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公共圖書館共同建置的ReCAP (The Resea rch Collections andPreservation Consortium);其餘的密集藏書庫 (79%) 則由單一圖書館自行建置,如:哈佛大學的 Harvard Depository(Payne,2007) 、耶魯大學的 LibraryShelving Facility。
参、哈佛模式與自動倉儲系統設備比較
1980 年代中期之後,北美地區的圖書館為解決空間不足問題而建置的密集藏書庫,大多數採用哈佛模式或自動倉儲系統設備,以下透過照片介紹這兩種高密度倉儲藏書庫系統設備,並針對書庫系統設備進行比較,詳如表一及表二。


第 1.2.3.4.5.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