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圖書資訊之服務與管理
楊明宗 館長
前言
知識是人類日積月累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其結晶儲存於圖書資訊中,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是因其能從書中得到知識。時至今日,知識已不再侷限於書本中,網際網路即可提供廣泛且具時效性的訊息,但此類資訊的品質卻是參差不齊,若欲提供高品質的資訊則有待館員們更多的努力。圖書資訊的搜集種類由手抄本、印刷品到電子出版品,呈現方式由文字圖片、視聽媒介到多元媒體,儲存媒體也隨著資訊種類而不斷演進,為便於讀者檢索及使用,第二手文獻處理(目錄、索引)及第三手文獻處理(摘要、提綱)也應時而生,圖書資訊的重要性與日劇增。
近年來政府財政日益緊縮,各大專校院之經費預算亦難以大幅成長,加以期刊訂費年年調漲,以本館為例,期刊經費約佔總經費的 70%,但仍面臨刪減期刊的困境。為使期刊館藏維持原有水準,成大、中山、中正三校訂定合作訂購期刊之計畫,以不刪訂期刊為原則,三校間之文獻複印服務不收費的具體做法,期能達到互利互惠之目標。本館為南區各大專校院中較具規模者,訂閱學術期刊之種數較多,為彌補各館間學術資訊不足之缺憾,因而有「南區大專校院期刊快速服務建置計畫」之執行,希望以成大圖書館為核心,透過快速之文獻複印服務,達成資源共享之理想。
壹、人性管理
管理是將一個團體的「人」、「事」和「物」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其效能的一種藝術。物在事為,事在人為,人在心為,要管理「人」首要瞭解人的「心」,「人」包括了館員和讀者,要瞭解館員和讀者的心,可透過問卷調查,讓館員和讀者有機會表達意見,良好且快速的溝通管道是很重要的。以行銷的觀點來看,圖書館將讀者當做顧客,瞭解讀者的需求,並且制定館藏政策,使圖書館的館藏切合並滿足讀者的需求。
一、人性理論
圖書館經營者要管理好「人」,對於人的本性須有所認識。自古以來,有關人性的主張分為兩大派,即儒家的人性本善和法家的人性本惡,兩者爭論了數千年,至今仍沒有定論。
以性惡說來看,人是好逸惡勞的,千方百計逃避責任,所以必須訂定組織規章、人事法規,防弊重於興利,使其受制在一定的規範裡,也就是所謂的 X 理論。以性善說來看,人是有責任感、有榮譽心,對於交付的工作都能盡其所能,且希望能從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故宜適當鼓勵、自主管理,使其發揮各自的潛能,即所謂的 Y 理論。
美國兩位學者花了五年的時間研究,認為性惡理論和性善理論都太過偏執,易造成管理上的缺失,建議彈性運用 X、Y 理論。具有高度穩定性的工作(如產品規格)宜採 X 理論,而具高度不穩定性的工作(如開發新產品、企劃)則採 Y
理論,如此交互運用之管理方式稱之為 Z 理論,可使管理達到較完善的境界。將此理論發揮淋漓者當屬諸葛亮,採取儒法並重的治理方式,以儒家的寬容照顧屬下,使其如沐春風,以法家的重紀律管理工作成效,以致有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唯有將性善、性惡說交互運用,方能使管理得當。
二、參與管理
在管理過程中,採「參與管理」的方式,適當的溝通可避免陷入獨裁。以日本企業為例,由下而上的參與,達成共識形成決策,執行時較沒有問題;美國則是以上位者做決策交付給執行者執行,至於執行者是否有執行上的困難則無法事先考量周到。館內若遇到較重大決策時,我會和相關的主管討論,集思廣義凝聚共識,所謂「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共同參與會使決策的推動更加的順利。
三、寓禁於導
人性管理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性。高高在上的主管要得到下屬的尊敬是困難的,站在人性尊嚴的角度看待部屬和讀者,彼此間是相互尊重而沒有所謂的地位高低,以引導的方式更勝於禁止。以禁煙為例,一味的禁止吸煙可能的結果是滿地的煙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吸煙區,讓想吸煙的人能有一個固定的空間使用又不致影響他人。又如大禹治水也是以疏導替代圍堵的方式而有成,引導可使其有抒發的空間,然圍堵則會累積壓力而衝破圍牆。
貳、培訓人才
管理不僅是「管」,還要有升遷、進修的機會,才能激勵員工。因應時代的變遷,過去圖書館學系現今都已改為圖書資訊學系,在學習、訓練的內容上也有了相當的改變,在職場上員工若不能持續進修、深造,則會停滯原地無法進步。麥當勞創始人曾說:「你若青澀,便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將腐爛」,訓練員工是幫助每個員工成長。
曾有一演講人,在其演講開始時先以利斧砍木頭數分鐘,爾後詢問場中人士可知其意欲為何?大家都只看到了木頭快被砍斷,而未見一把鋒利的斧頭也在砍的過程中逐漸「鈍」化了。人同此理,剛畢業時或可現學現賣,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若不再充電,就會像愈來愈鈍的斧頭愈來愈難以使用。
一、領導人
在組織塑造與成長的過程中,領導人是相當重要的,王永慶先生認為「100 頭獅子讓一頭綿羊領導的話,將來這 100 頭獅子就會像綿羊一樣;反之,100 頭綿羊讓一頭獅子帶頭的話,久而久之,綿羊也會像獅子一樣勇猛」。強將手下無弱兵,兵不是天生會打仗的,是要靠將軍的領導及訓練。
二、知人善任
就分層管理而言,部門主管的領導力影響著整個部門的運作,適任的主管可使部門的運作順利執行無礙,而不適任的主管將會使部門一蹶不振。透過「輪調制度」的訓練方式可養成全方位人才,同一件事做久了容易疲乏,換一個部門後,因對新領域的業務較不熟悉,刺激學習、進修,對工作產生新的動力,而開創一番新局面,這是輪調制度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因著輪調制度可以深入認識各部門的工作內容,進而在做決策時,能全面的考量整體業務,避免見樹不見林。
信任專家是管理者必須的認知。舉例來說,在國外常見學管理的人擔任院長職務,而不再限制要本科系或相關學科的背景;本人對建築並不內行,但在總務長任內,順利完成了成大醫學中心之興建,此乃因相信專家之故。在專業部分信任專家的規劃及建議,在管理者的立場則是以一宏觀的角度做決策,方可成事。
三、在職進修
圖書館界的進修機會是非常多的,較遺憾的是大部份在北部舉辦,礙於差旅費的限制,同仁必須有所取捨,但在本縣市舉辦的相關研討會,在不影響館務運作的前提下,我非常鼓勵同仁前住參與。圖書館界繼續教育的管道包括以下幾種:
1. 中國圖書館學會定期舉辦的暑期研習班。
2. 省教育廳舉辦的中小學及公共圖書館講習會。
3. 文建會舉辦的縣市文化中心圖書館事業人員研習班。
4. 其他機構所舉辦的不定期研討會。
圖書館專業知識培訓之重點為:
* 工作的情操
* 管理的新知
* 人際之溝通
* 資訊的技能
參、有效授權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到有位學者歸納當前圖書館組織運作之缺失:
1. 高層靠體力:開不完的會,見不完的客,看不完的公事。
2. 中層靠定力:組主任承上轉下,承行如儀,天旋地轉,處變不驚,不肯負責,惟靠十分定力。
3. 基層靠推力:館員依法辦理,有法查法,有例援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本人認為在本館僅有第一項略有雷同,其他則非本館之現象。講到授權,個人認為充分授權是必須的,最高階層的裁決在於精而不重多,其餘的裁決留給部屬即可。若部屬事事無法做主,不但延誤工作的進行,且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
美國總統卡特事必躬親,雷根總統則是採取放任制度,兩者皆有其缺失,授權是必要的,然授權後須追蹤,瞭解工作進度及執行現況。授權者應具備的授權觀念如下:
1. 不必時時耳提面命,授權即是相信部屬有處理之能力,事事交待該如何,予人不信任感,影響部屬的情緒。
2. 授權非丟回力棒,既授權出去,不應繞了一個圈之後又回到授權者手中,若有此缺失,則表示運作制度出了問題,有待改進。
3. 適才適事,授權予人需衡量其是否有能力勝任,若交付予人不能勝任的工作或提升能力不足的人擔任較高職位,皆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4. 提供必要之援助。
5. 避免跨級管理。在管理制度上,下位者應避免越級報告,上位者也應避免跨級管理。
肆、制度化
一、管理制度化
印尼力寶集團董事長李文正先生認為:「管理重點乃在控制制度之有無,而非時間、空間距離之遠近」。管理在於制度,一切運作依制度而行,所謂「鞭不在長而在其有用,有用之鞭雖短,卻無遠弗屆;無用之鞭雖長,卻不及三尺方圓。若有完善之管理制度,縱隔千山萬水之遙,亦可發揮如響斯應之良好控制作用」。同理,圖書館的運作規範、圖書之採訪等均宜制度化。
二、制度合理化
建立制度後,領導人無需時刻嚴正以待,僅需做重大決策,然而制度必須是合理的。舉例來說,小孩在白天哭鬧,不能因為白天找不到時間而在晚上已熟睡時,搖醒教訓他,這就明顯的不合理。再則,今天要求工人搬貨 15 次,明日搬貨 20 次等 …,這也不合理,與其每天增加工作量,不若給員工推車或用滑槽運送來增加生產力。以教育部體育司 5 個人執行 20 億預算,相較以行政院體委會 117 個人執行
43 億預算,不能絕對的說那裡出了問題,但就人員和執行預算的不成比例,似乎有需要檢討改進,所以組織劃分及編制員額應與業務量成比例。
三、作業自動化
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自動化已成必然。王永慶先生引以為傲的即是台塑企業的電腦化,簽到刷卡,若有遲到則立即在會計部門結算出薪資扣款。在本校圖書館自動化更是行之有年了,只是如何使我們的自動化系統更加完善,發揮更大效能,這是有待同仁們和系統業者努力的方向。
四、績效數字化
王永慶先生 15 歲賣米,即具數字管理概念,他在客人第一次叫米時即估量其家庭人口數,並計算其可能用完米的時間,於是在客人將要用完米時,便將新米送至家中,如此便將生意做成。運用適當的統計技術進行分析,作為決策的依據,績效數字化是管理上重要的參考依據。
圖書館可利用自動化系統,搜集業務上的相關數字,例如分析那些時段、那些天及
那些月份為業務上的淡旺季,作為人力彈性調配之依據。同理,同一組工作人員間的相互調配,進而組與組之間的相互合作,如此彈性調配可使人力運用更加靈活。
五、服務行銷化
圖書館事業經營之服務理論有以下的演進過程:
1. 資源中心說:企圖擁有豐富完整的資料,實行閉架制度,架上圖書井然有序,特別重視大量文獻及資料的維持。
2. 讀者中心說:主張開架制度,架上秩序及圖書損失情形均不在考慮之內,以激發讀者對讀物的興趣。
3. 館員中心說:竭力改善館員與讀者間之人際關係,責成館員主動積極的推展讀者服務工作,既求讀者資訊需求的滿足,亦求圖書館文化使命的達成。
就行銷而言,產品必須時常推陳出新,尤其在電腦資訊與其相關產品上,演變相當快速,對使用者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圖書館在這方面可以提供讀者一個方便利用的環境,且具時效性。
以美國通用食品為例,對狗食訴求方式分別為「老狗延年益壽」、「中狗防止衰老」、「小狗助長發育」,行銷時必須對產品市場做區隔。圖書館的類型可區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圖書館、學校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讀者群之年齡、生活型態、習慣、教育水準、區域別均不相同;以成大圖書館為例,讀者群為大學生、研究生及教授,期刊的經費佔了大部分,但使用期刊的讀者多為研究生或教授,而佔大多數人口的大學生則以利用圖書為主,我們是否提供了足夠的圖書資源給大學部的學生使用?對於舒展身心的一般休閒書籍,是否有所偏廢?圖書購買經費的相對偏低是不可否認的,如何取一個平衡點是值得思考的。
伍、圖書館營運之矛盾說
現今圖書館在營運上面臨許多矛盾,本人擬就黃鴻珠教授提出的幾個例子,加以探討:
1. 實體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
數位化資料可讓任何人隨時隨地取閱(Anyone, Anywhere, Anytime, 即 3A),是否需有實體圖書館?是否需要龐大面積?然事實卻顯示各國不斷興建或大肆整修圖書館。1991 年至 1995 年由 Elsevier 公司與美國九所大學進行之 TULIP 實驗,內容是將數位化期刊透過網路直接傳送至讀者個人電腦,使其可隨時隨地利用資料,然而經過統計,有些學校讀者到圖書館頻率不降反升。這是因為透過網路,使得讀者取得資料方便,學然後知不足,於是更需要到圖書館查尋更深入的資料。
2. 藏與用之新矛盾
紙本資料為保存的目的,原件以少用為宜;數位化資料為永久保存,原件則常
用為佳。再則閱讀數位化資料需要適宜的軟、硬體配合,但因軟、硬體變化快,舊版資料轉換時,不常用的資料常被忽略,造成日後無法閱讀之遺憾,隨著科技的更新,須檢視資料是否需要轉檔。
3. 自由使用與限制使用
過去館員無不日夜思索如何吸引讀者多加利用圖書資訊,但資料數位化後,出版商的發行方式已由出售轉為授予使用權,舉例來說,電子資料庫多有 download 次數的限制,或依 download 次數收費,較之以往紙本式的無限制使用,有相當大的改變;而館員從前大都致力於推動自由、平等的取用資料,如今卻得鑽研如何檢驗使用者的身分,以管制資料的使用。
4. 數位化與紙本的迷思
科技推倒圖書館間的圍牆,但經濟問題似乎又砌造出另一道更堅實的鴻溝。
5. 伙伴與敵人
圖書館與出版商原為親密伙伴,但學校撥付大筆經費供教師研究的成果,交由出版商出版後,卻得由圖書館花大筆的錢買回。於是學術界人士正嚐試利用網路尋求適當的機構合作出版,以略過出版商,而出版商則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網路直接為使用者提供服務,以略過圖書館的仲介。
6. 出版與生存
出版商之所以擺著高姿態,是因出版品的質與量為學術界升等及評定終身職的重要依據,學者生存之道為「出版或毀滅」(Publish or Perish),目前美國已有人喊出重新規範升等及評定終身職的方法,以縮減出版量,降低期刊費用。
結語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環境已邁入資訊化,但無論時代如何演進,有些事物仍是無法被完全取代的。圖書館已邁入所謂虛擬圖書館,電子化產品佔有率雖逐年升高,但紙本式書籍仍將佔有一席之地,畢竟並非人人都是現代秀才,電腦也不是人人均會使用,然而電子出版品所佔的比重會愈來愈高,將達到數位與紙本資料並重的地步。
智慧財產權、資料使用費及網路資源之品管及篩選等問題則有待克服,我們不當以現狀為滿足,須秉持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信念服務人群。服務的工作是沒有止盡的,現代圖書館員應摒除「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消極觀念,對於不同需求的使用者,給予不同層次的服務,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止於至善。二十一世紀的圖書館是多姿多彩的、充滿生機及創造性的圖書館,須以宏觀的角度及嶄新的做法,以新的資訊技術和服務方式塑造它。
(本文為「成功大學圖書館書香學苑」演講記錄,由劉麗雲小姐記錄,並經主講者寓目,同意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