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希區考克的四種方法】

 

希區考克的愛與死、罪與罰

  觀看希區考克的電影,最大驚奇除了在於懸疑緊張的劇情外,片中羅曼蒂克的氛圍營造下的殺機,更是令人不寒而慄,代表作《驚魂記》、《迷魂記》、《蝴蝶夢》等片,都充分發揮了這樣的特色。以《驚魂記》為例,殺人兇手的犯罪動機即是源於對母親及女主角的愛,於羅曼蒂克情境和謀殺現場之間,再加上他對精神分析的熱愛,愛與死在電影中被緊密的聯繫著。除外,劇中常常出現審判的場景,然而審判卻通常無法給予任何正義的答覆,更透發出導演對現代社會罪與罰的深思。

 

希區考克的音樂與金髮美女

  音樂是希區考克電影最不可或缺的元素,經由音樂電影中的人物情緒起伏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而這要歸功於與配樂大師Bernard Herrmann的無間的合作。無論是在《驚魂記》女主角遇害時那種尖銳瘋狂的配樂,還是《迷魂記》裡頭展現出的迷離不安的曲目,若缺少了這樣的結合,想必會相形失色許多。在音樂之外,金髮美女的演出更是必要戲碼之一,舉凡英格麗‧褒曼、金‧露華、珍妮‧李的儷影都曾出現於他的電影之中。希區考克擅於將她們塑造成「完美的女性」形象,由此,除了反應男導演的心態之外,也可以從這裡看出當時電影中女性所扮演的腳色及其意義。

 

希區考克的藏身處

  除了在影片製作、編導方面展現他的驚人才能,希區考克有個特別的身份─客串演員。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幾乎都能夠看見他的身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他本想於戲中擔任一角,但又怕模糊了電影焦點,折衷之記便是就採取演出小角色的方式,然而這樣的安排卻成了影迷們欣賞影片時的樂趣之一。而在電影海報的部分,希區考克的身影也往往成為海報設計的焦點,於是他的側影及卻帶嘲諷誇張的表情便深深烙映於影迷的腦海中。

 

希區考克的關鍵辭
  懸疑片 Suspense film

  情節使人對主要人物的命運引起關切,而造成高度焦慮和緊張感的一種電影類型。在懸疑片中,角色的生活常是備受威脅的,通常是因為人物之捲入某一危險的、有殺身之虞的形勢中,不管他是否知覺該一形勢。當情節朝這形勢的高峰推進時,脅迫感隨之增強,懸疑性亦隨之升高。亞弗列.希區考克常被指為懸疑片的大師,他的《後窗》(1954)和《驚魂記》(1960)是懸疑片的經典。

 驚悚片 Thriller

  以偵探、神秘事件、罪行、錯綜複雜的心理變態、或精神分裂為題材的一種電影類型。驚悚片往往兼具了偵探片、推理片、神怪片、科幻片的部分特色,但它最大的特色還在於他所營造出來的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果。像亞弗列.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就是著名的例子

 擒兇片 Whodunit

  神秘恐怖片或偵探片的俗稱,字面的意思是「誰是兇手」。這種電影的情節重點是在破案。擒兇片是標準的好萊塢娛樂片產品之一。其來源與神秘偵探小說如福爾摩斯探案、亞森羅賓探案有密切關係,陳查理和福爾摩斯系列電影均屬此類影片。當然,一個好的作者也能創造出一些好的擒兇片,像亞弗列.希區考克的《驚魂記》(1960)即是。近年來這種電影類型仍然層出不窮,尤其以阿伽莎.克麗絲蒂小說改編的電影,如《尼羅河上謀殺案》(1979)、《東方快車謀殺案》(1975),最為著名。

● 麥加芬母題 MacGuffin

  源於電影導演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指將電影故事帶入動態的一種佈局技巧。它通常指在一部懸疑影片的情節開始時,能引起觀眾好奇並進入情況的戲劇元素,如某一個物體、人物、甚至是一個謎面。如《梟巢喋血戰》(1941)中的獵鷹像,是所有人物力圖爭奪的東西。在希區考克的《大巧局》(1976)中,麥加芬是指一位失蹤的繼承人。《大國民》(1941)中報社記者尋求「玫瑰花蕾」的意義,被某些評論家視為與麥加芬一樣的佈局技法。「玫瑰花蕾」變成引起觀眾好奇心的戲劇元素,推動影片對肯恩其人的回溯,從而有助於解釋他的生命意義。

 

(.資料來源˙台灣電影筆記網站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