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時代性的回應

佛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的猶太家庭,於1885年受教於法國神經學與心理學家Jean-Martin Charcot門下,學習催眠治療歇斯底里症,當他學成返國後開設診所執業,專門研究神經病理學和腦部相關的疾病。他創立跨心理學範圍的精神分析學說,開啟人們對於潛意識、心理學、精神分析法等的瞭解,也使我們看待人與世界的觀點產生了變化。1899年出版的《夢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依德(1856~1939)早期重要的著作之一,透過許多他自己與病人的夢境來導引讀者,從中解釋不同夢境所隱含的「真正」意義。1938年,佛洛伊德在維也納被納粹佔領時,逃離維也納到英國倫敦,來到他在倫敦渡過人生最後一年的住所,即是現今「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London Freud Museum)」所在地。本展覽很榮幸能與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合作,獲得博物館授權一幅來自佛洛伊德最著名的患者之一Sergei Pankejeff(1886-1979)所繪的油畫-〈狼人的夢〉,也是佛洛伊德將他的精神分析法運用於夢境的個案之一。

展場以數個散落的、完整的與形變的圓形簾柱串起整個展場以回應《夢的解析》,在其中表述了對於夢的解釋與機制。這些懸浮於空間中的簾柱不僅展現表象夢境與現實向度間的交錯,也象徵精神分析師與患者之間自由流動(free floating)與其注意力為平均懸浮(evenly suspended)的關係。觀者能穿梭於簾柱之間,體現介於虛實交換的共時狀態,線簾帶領眼光自上傾瀉而下,猶如無止盡、往反向逃離與延伸對遠方慾望的壓抑,這些散落的簾柱隱約被區分為外與內、實與虛,於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的聯繫與解離、吸附與對立,也有著共時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游移。簾柱出現於圖書館日常空間的異質狀態,其不斷重複的單一形體也回應了《夢的解析》描述夢所具備的「凝縮」作用。這些似同非同的簾柱介入了原完整的空間使之產生變化,觀者游移於不同的簾柱,彷彿穿梭在夢境與夢念之間,似曾相似卻也各自獨立。每一個簾柱內展示書中節錄之文字與相關影像,除了文字與影像本身所代表的意義之外,也分別代表了夢的符號,在意符(signifier)與意指(signified)之間交錯互換。

對於許多人來說,對精神分析師的第一印象,腦中所浮現的即是一張躺椅,在診間的躺椅也成為任何精神治療師給予治療的同義詞,這樣的印象據說源自於1890年,一位為了感激佛洛伊德治療的女性患者-Benvenisti夫人所致贈的禮物,這是一張維多利亞時期躺椅,被色彩濃郁豐富的伊朗地毯所披覆,目前這一張躺椅被完好地保存於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佛洛依德認為,這種要求患者躺下而不需眼神交流,說出任何浮現腦海中思緒的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技術,可為精神分析師提供新的見解,創造一個親密的診療環境,讓患者自由地探索與呈現讓精神分析師工作的畫面,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溝通與交流狀態(Susannah Stevens:2015)。此展場中也將著名的躺椅與精神分析師的座椅帶進來作為回應的符號,觀者能隨意坐下躺下,感受一處非常態空間中展現之醫病關係,懸空與搖晃的椅面讓自由聯想的技術增添了不安、脆弱之動態交流關係。

作為一處重新詮釋《夢的解析》場域的成大圖書館,陳述了對於此書具時代性的回應。

策展人 林蕙玟副館長/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共同策展人 崔秀倩精神科醫師

「狼人的夢」

「狼人」,是個堪稱佛洛伊德最重要的個案之一,畫作的作者Sergei Pankejeff (1886-1979)是一位俄國富家子弟,於1910年求診於佛洛伊德治療他的童年精神官能症之重要夢境。這是一個交織著恐懼、誘惑、焦慮、妄想以及性別認同問題的案例,為精神分析史上最悠久與著名的患者,也為精神分析提供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

此畫目前收藏於英國「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Freud Museum London)」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