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導系列影展三】

 

 

 

 

 

 


【與奇士勞斯基的五種巧遇】

巧遇一:「道德焦慮」
昔日波蘭共產政權嚴密統治,致使原本提倡的理念本質日益腐化,也造成人民不安的情緒高漲。有鑑於此,奇士勞斯基與華依達(Wajda)、贊努希(Zanussi)等人,推動『道德焦慮電影』(CinemaofMoralAnxiety),強調政治和社會改革的意識,企圖喚醒當時社會的良知。奇氏在1976拍攝的《傷痕The Scar》可為代表,藉著歐萊科小鎮上的化學工廠興建,來了解奇氏是如何經由電影題材來引起社會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及注意。

巧遇二: Hello, Stranger !
奇士勞斯基曾言:「我喜歡機緣邂逅……」。於是《雙面薇若妮卡》波蘭的薇若妮卡與巴黎的薇若妮卡命運式的相見,每個看似與我們無關的陌生人,卻很有可能邂逅的下一秒成為我們生命的重要關鍵。如此看來,我們與陌生人的關係或許就如同波蘭籍的女詩人辛波絲卡所言:「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而充滿情節的書本,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巧遇三:向左走向右走
《機遇之歌》中的威第克,在車站上面臨他的生命轉捩點:有沒有到車站;有沒有搭到火車,這樣的選擇將會影響著他往後的人生。奇氏說:「我想要表達的是,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面臨抉擇,並應對其負責。同時我們並沒有察覺到這些抉擇會將我們導入某些方向。」導演想告訴我們:不論是向左走、向右走,你的人生將因為你微妙的抉擇而轉向。

巧遇四:十誡與三色
1988年沉寂多時的奇氏重回到拍片工作,首先拍攝了一系列的短片《十誡》。影片中,見證了奇氏從早期紀錄片拍攝對外在世界的觀注,轉入對心靈層面的深入探索。到法國後更將「藍、白、紅:自由、平等、博愛」作為主題,拍出他晚年的傑作三色電影。他曾言:「就如同我對《十誡》同樣感到有興趣的理由一樣:十個句子代表十條誡命,表達生活的本質;這三個字—自由、平等、博愛也是一樣。許多人為這些理念奮戰而死;因此,我們嚐試看看這些理念如何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中實踐,以及它們所表達的實際意涵。」

巧遇五:荷蘭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
每次出現在奇士勞斯基電影演職員表中有位荷蘭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到底是誰?實際上這位荷蘭作曲家,其實是普雷斯納的化名。也因為有他,奇氏的電影更充滿著魅力,著名的三色電影及《雙面薇若妮卡》皆出自他手,而《紅色情深》更讓他榮獲凱撒獎的殊榮。奇士勞斯基去世後三天,普里斯納完成一首安魂曲送給摯友,普里斯納認為自己的安魂曲是「失去最親近的人的感覺」,由此可見兩位藝術家情誼之深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