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比賽得獎作品
項目符號第一名 「成名在望」--幻滅、成長與搖滾之愛項目符號
陳擁文 法律所一年級

        「成名在望」,這部由卡麥隆克導演所導之半自傳電影,是自「征服情海」後又一力作。於「征服情海」中,導演將主角湯姆克魯斯所飾演之中年男子於面對事業、愛情時之困境與成長描寫的絲絲入扣,於「成名在望」中,導演再次集編導於一身,將其少年時期擔任搖滾樂評人的歷程,於此時以導演身分用導演形式呈現世人,看「成名在望」不一定需要懂搖滾樂,這是一部讓不同類型觀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的電影,只要曾經有過夢想,感受過親人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看這部片就不能不動容。

         片中敘述15歲男主角威廉米勒擔任樂評人採訪一個當時當紅搖滾樂團「Stillwater」的歷程,「成名在望」就像是從過往歲月寄來的一張名信片,也像是導演對他少年時當雜誌記者的那段記憶所寫的一封情書,於片中,慈愛母親對男主角諄諄教誨,於片尾男主角即使身心俱疲,仍有最後的避風港-一個溫暖的家,隨時展開雙臂讓他來休憩、治療傷痛,使其不致因樂團偶像與現實相去甚遠,而幻想破滅,放棄成為一樂評人之夢想,是我感到不勝唏噓,我們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年少輕狂時刻,總覺得父母的叮嚀刺耳、甚至故意唱反調,乙突顯自己的存在和特質,回想起來,真是季慚愧又可笑,如今親人已逝,在想見其一面猶如緣木求魚,何況聆聽其諄諄教誨,以往的嘮叨變成最美好的回憶,伴隨我們成長,使我們不致跌跌撞撞,激發我們的心靈悸動。有人說,人生就像一首詩歌,或人生像齣戲,或人生像一場電影諸如此類,均在說明人生各階段成長過程的複雜滋味,既甜蜜、溫暖、又苦澀、哀傷。

         「成名在望」,另一種重要元素係對「偶像」的價值探討,六、七○年代美國青少年隊搖滾樂團的崇拜,決不亞於現時各式明星的追逐,看完此片後,不難理解許多人為買演唱會門票而等候數日的情形,許多人重拜偶像,狂熱地把心目中的偶像擬神化,而做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實也只是具喜怒哀樂的平凡人,片中資深樂評人即告誡男主角愉悅平時不能僅看到搖滾樂團的酷與標新立異,樂評者應是站在冷靜、客觀的立場,忠實的呈現所見所聞,而男主角也在巡迴旅程中看清偶像不是上帝,無所不能,他們也僅是會以嗑藥、酗酒來掩飾自己的懦弱和膽怯,以遊戲人間、不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愛情,而導演顯然深知此理,故以不慍不火的態度來處理拍他的少年回憶,他滿懷包容的細微眼光使得「成名在望」不僅僅是一部描述少年作家的成長電影,同時也是刻畫整各年代的成長電影。此片中,我們看到導演面對人生的態度,即使是嗤之以鼻的人都人由鏡頭中找到他的優點。因為「成名在望」不是一部批判的電影,所以導演鏡頭涵蓋角色的全面性,而不是只有他自己主觀的想法。

         看過「征服情海」和「成名在望」後即可知,導演卡麥隆克洛是一位人文氣息濃厚的作家兼導演,手法平實,卻永遠能深深打動人心,導演以一部小品電影,以他自己背負著許多的愛的成長路,拍出了在內涵上穿越整個大時代的格局,決不華麗招搖,質感卻好的令人驚艷。演員整體表現包括演威廉的新人男孩、女主角凱特韓德森(金球獎女配角得主)、演母親的法蘭西絲麥克朵曼(奧斯卡影后)等都在水準之上,電影配樂既懷舊又配合劇中情緒,全沒辜負導演對搖滾樂的一份熱愛之情,也難怪會在去年各項影展中大放異彩,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成名在望」都是一部值得您細細品味的好電影。

~文章講評~

中文研究所 吳達芸教授:
這是一篇極有說服力的影評,作者以對本片(包括導演的其餘作品、本片處理題材、角色心理)豐富的知識背景的陳述,導引讀者進入作者心領神會享受此片時的感知世界,佐之以別出心裁、耐人尋味的種種生命情境精緻譬喻,讓人閱畢立即興生要一窺究竟的渴望。
歷史系 廖秀真教授:
這是一篇稱得上影評的作品。文章結構嚴謹,作者以個人也是時代的角度分析劇情發展:個人青春逐夢、偶像崇拜迷思、成長中愛的牽引與包容、搖滾樂的時代意義……。作者寫來一氣呵成。也點到了電影的手法「不是批判的電影,是個人成長時代成長的電影」。堪稱是夠看的影評。
教育所 趙梅如教授:
乍讀之下很像影評,卻慢慢品味出,在客觀的評論下,細細藏著對生命的反思及深度又寬大的看待。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