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與身體
1949年前中國出土文獻之研究
語料庫語言學
刑事實體法
資訊城市與社會,以及數位建築
地景建築 (景觀建築)
教學與學習心理學
.Lebensschutz oder kollektiver Selbstbetrug? / 蔡念倢推薦
.Zur Aktualität der Todesstrafe/ 林信銘推薦
.Systemunrecht und Strafrecht/ 蔡宇欣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所研究生 / 蔡念倢

Lebensschutz oder kollektiver Selbstbetrug? 10 Jahre Neuregelung des §218 (1995-2005)

生命的保護還是集體的自我欺騙?第218條10年的新規定

館藏連結

自從1995年8月21日,德國議會決議通過懷孕者及家庭扶助修正法(Schwangeren- und Familienhilfeänderungsgesetz)後,同年10月1日,墮胎罪之相關規定正式生效,新修正的規定將原先法律的保護義務,轉向於以諮詢為主的保護計畫。然而,德國近年來的墮胎率卻持續地增加,透過統計數據,清楚地顯示出:1995年的修正法案並未達到其所宣示欲改善未出生胎兒之保護的目標;此外,迄今也看不出來,聯邦議會曾試圖致力去履行聯邦憲法法院託付給立法者的義務,亦即去監督諮詢規定所造成的影響,而且當觀察結果證明保障機制不足時,立法者有修正或補充的義務。綜觀之,不禁令人懷疑,不去相信法律的保護作用,是否是「集體的自我欺騙」?
因此,聯邦生命權協會(BVL)與其他相關組織,希望透過舉辦研討會的形式,使社會大眾注意到德國刑法典第218條的修正規定已施行十年,而研討會的與會者們,分別從憲法、行政法、醫學、社會學與新聞工作的不同觀點,提出了對於現行墮胎罪相關規定的看法意見,而本書除了匯整研討會的報告內容外,為了使讀者能更易於了解晚期墮胎以及懷孕衝突諮詢的相關問題,於後半部分另外新增了五篇的討論文章,並且在最後的附錄中,補充了德國刑法典第218條至第219a條與懷孕衝突法(Schwangerschaftskonfliktgesetz)的規定內容,以及聯邦憲法法院在1993年5月28日所作的指導原則與判決理由(摘要)。本書對德國墮胎罪相關規定與制度的詳細說明與討論,對於我國現行刑法的墮胎罪之規定,著實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back to top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所研究生 / 林信銘

Zur Aktualität der Todesstrafe: Interdisziplinäre und globale Perspektiven

論死刑之現實:跨領域與全球之觀點

館藏連結

本書是一本探討死刑議題之學術論文集,書中從跨領域和國際比較之觀點來研究死刑制度各種不同發展之成因。當某些國家已經揚棄死刑制度多時,為何有些國家仍然堅持抗拒廢除死刑之趨勢?本書從法學、犯罪學、政治學、文化社會學、歷史學以及醫學之角度來討論,歷史、文化、政治制度與公共意見對於死刑之存廢產生何種影響?國家是否可以被允許藉由法院之判決來殺人?死刑之實際意義為何?在廢除死刑之過程中,何種因素扮演了關鍵之角色?廢除死刑之經驗在何種範圍內可以移轉給其他尚存在死刑制度之國家?本書自1997年出版後,即成為探討死刑議題之經典著作。在2002年之第2版中,更是做了全新之增修,由來自各領域之專家學者,分別以「從哲學觀點論死刑」、「司法謀殺?刑法中之死刑」、「美國死刑之適用」、「美國死刑之功能化-一個政治問題」、「美國之死刑作為文化現象-網路上對於死刑之支持」、「日本之死刑」、「中國之死刑」、「在(現時之)暴力與(可能之)正義之間:律師如何對抗死刑」、「醫師與死刑:行為人、被害人、鑑定人」、「德國死刑之歷史」、「歐洲-沒有死刑之大陸?」、「從歐洲之觀點看美國之死刑」、「中歐與東歐死刑之廢除」、「俄羅斯之死刑」、「一連串幸運情況之結合:匈牙利憲法法院與死刑」、「南非廢除死刑之途徑」、「從國際法之觀點論死刑」與「死刑:全球之觀點」為題,撰寫專文加以論述。在死刑議題方興未艾之台灣社會,本書對於死刑存廢之辯論應極具參考價值。

back to top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所研究生 / 蔡宇欣

Systemunrecht und Strafrecht: am Beispiel der Mauerschützen in der ehemaligen DDR

制度不法與刑法:以前東德的柏林圍牆射殺案為例

館藏連結

應該要如何對於過去威權時期犯下的侵犯人權的罪刑的加害者進行刑事訴追,是歷經政治轉型的新興民主政府所要面臨的難題之一,本書以前東德時期所發生的「柏林圍牆射殺案」作為例子,來探討「轉型正義」這個當代最具有爭議性的難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與西德兩個國家,1961年東德開始興建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兩國隔開。直到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的這段期間,有上百名的東德人民,在企圖翻越圍牆逃往西德的過程中,被東德的邊境士兵所射殺。在德國統一之後,前東德的邊境士兵、其上級長官以及國家領導人是否要為射殺越境的人民的行為負刑事責任,便成了德國所面臨的轉型正義的難題。本書認為,在判斷行為的個案以及行為人應受處罰的罪責時,應該要制訂出較詳細的標準。作者主張應在適用刑事訴訟法的情況下,檢驗法治國的界線及訴訟程序的要求,而此時政治上的立場便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此,作者分析了究竟有哪些法律基礎可以使用,並且特別研究透過東德的法律來阻卻違法的可能性以及阻卻違法的原理在東德是否也是違法的問題。然而,由於作者認為並非是試圖為遲來的報復,而是要藉由補償來進行行為人與被害人間的重整,因此主張訴訟的時效也應該作為法和平性的前提被接受。最後,統一後的德國聯邦法院也對前東德的邊境士兵應該要為射殺越境人民的行為,作出有罪判決,因此本書並附上已經公布的圍牆守衛判決的理由以及在此所引用的重要法律規定的原文。

back to top